“課外閱讀課內化”淺析
作者:西安高新一小 吳 蔚
發布時間:2015-11-18 15:26: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何能讓學生天天與書見面、時時有師指導、常常與人交流,年年月月與書為伴,實實在在喜愛閱讀,真真切切提升素養,我們在這方面進行了近兩年的探索。探索中,我們逐漸明晰了自己的思路,并將其命名為——“課外閱讀課內化”。所謂“課外閱讀課內化”就是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作品進行指導交流,并使之成為我們教學的一種常態化表現。具體做法如下:一、茫茫書海,循序漸進——讀書要有序列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強調,讀書要一步一步來,“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還是扎扎實實前進為好。他說:“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守而致精。”這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后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因此,我們也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列了一個漸進表,以幫助我們為學生確定書目,從而進行課外閱讀指導。
二、漫溯青源,有法可依——閱讀要有方法指導
還是朱熹語“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需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再有“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因此,若想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就要不斷地給予學生以方法的指導,使其運用恰當的方法學會閱讀,讀有所獲。
三、星輝斑斕,各抒己見——課外閱讀要在課內交流
每一本書都是精彩的,而每一個學生又如一顆小星,在茫茫宇宙綻放自己的小小光芒,這小小光芒,只有與大家在一起才能呈現斑斕之美,所以學生讀過的書,我們一定要保證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的積累與理解得以施展,自己不知的內容也可以及時得以補充,讀書的興趣會越來越濃,愛讀的書會越來越多。為保證課外閱讀課內化,我們首先從時間上做出細致安排:每周三晚上為“讀書日”,這一天不留書面作業,只布置所讀書目及內容;周末再安排一次讀書內容,規范學生的讀書時間,加大學生的讀書量;為了使這兩次閱讀能夠有所收獲,我們分別在周一和周四安排了兩節讀書交流課,同時周四晚上為讀書筆記時間,可將前一天或其他時段所讀內容進行整理摘抄。其次,組織學生開展好課堂交流活動。我們的交流方式相對靈活,有時是問題競答,有時是話題討論,有時是感悟分享,但更多的是由學生擔任小老師組織大家進行討論交流。
四、破繭成蝶,讀寫結合——讀書要與寫作相結合
讀寫結合首先符合閱讀心理過程。 就閱讀的心理機制而言,存在著兩個心理“回合”:一是從語言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從外部到內部,從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一是從思想到語言,從內容到形式,從內部到外部,從整體到部分的心理過程。前一個“回合”是基礎,后一個“回合”是提高,特別是后一個“回合”又恰好與寫作的心理過程相吻合。因此,就這一意義而言,閱讀教學已包含了作文教學的指導。
其次讀寫結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靠積累、靠模仿、靠內化、靠積淀。根據兒童的“模仿性” 特點,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為讀寫結合的“中介”;根據兒童的 “表現欲”特點,借助于大量寫片斷形式,及時運用閱讀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寫作,滿足了兒童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據兒童“易遺忘”的特點,采取邊讀邊寫,學用結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識的鞏固。
《課程標準》里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讀寫結合”,但它提出“要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這句話其實講的就是讀寫結合。感悟積累是什么?就是通過閱讀來吸收,來積淀語感經驗,來積累語言材料。運用是什么?運用就是傾吐,就是表達。
我們閱讀了那么多中外名篇名著,若能將其與寫作練習起來不是更好嗎?于是讀寫結合也是我們“課外閱讀課內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更是海量閱讀的一個歸宿點。例如,背誦了《笠翁對韻》,我們就利用交流課指導學生試寫對韻句子;看了《愛的教育》,我們就指導學生寫自己班的《愛的教育》。如今,已經有不少同學都寫了自己的小說,并且印成書冊,就像真的小說一樣,每每捧著那裝幀精美的小說時,一種幸福感和成就感就油然地蕩漾在孩子們的臉上,孩子們就像一只只蟄伏在繭殼中的小蛹終于積攢夠了力量,破繭而出,羽化成蝶,在廣闊的天地自由飛舞。
“課外閱讀課內化”讓語文課變得厚實了,廣闊了;讓學生的讀書興趣變得更加濃厚了;也讓學生由讀到寫,在一片書香中靜靜地,靜靜地走向更遠的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