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感知歷史,如何使學生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如何使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筆者認為,材料的審慎選擇、恰當運用和適時展示,尤為重要。

一、運用材料,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進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是現實的記憶。現實生活中歷史的影子無處不在。歷史問題現實思考,現實問題歷史分析應是我們在對待歷史與現實關系時堅持的原則。宗法制是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宗法制雖然已經消亡,但宗法思想和觀念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在指導學生學習宗法制時,我運用了以下現實情境材料來導入“2014年(甲午年)4月5日上午,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黃陵縣橋山黃帝陵祭祀廣場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港澳臺地區及海外華人華僑近萬人參加典禮。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每年清明,政府都會在黃帝陵舉行隆重的公祭儀式。”并提問“清明公祭軒轅黃帝的現象與中國古代哪項政治制度密切相關?”既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又使學生感受歷史與現實間的聯系。在具體學習宗法制的特點和意義時,我展示了下列材料“自中丁(商王名)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史記 殷本紀》)學生通過分析不難得出認識——宗法制的特點和作用。

二、運用材料,在教學中逐漸培養和鍛煉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高考對能力的考查遠勝于知識,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需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鍛煉提高。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政治制度建設方面的創新所在,“三省分別有何職權?它們之間如何運作?”這些都是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唐初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朱子語類》)”“上述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有哪些?” 通過運用這則材料及問題使學生既獲得表面信息,又分析深層次信息,從而加深對三省六部制的認識。

三、運用材料,彌補教材對知識敘述的不足,建立對歷史的全面認識

高考的考查已遠超出課本知識,歷史材料的大量運用,大大拓展了考查的方式。高考試題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以材料形式呈現的教材未提及的一些認識和觀點,而這些材料可以在教學中為我所用,從而幫助我們彌補教材的不足,建立對歷史的全面認識。行省制度是我國古代地方管理方面的又一創新,它與中央中書省間有何關系,行省劃分有何特點及這一制度在地方管理上有何局限,教材中語焉不詳。在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材料。材料一“元代的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換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設置,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等的存在,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江浙行省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三“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行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如今)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通過三則材料能較好解決教材中語焉不詳之處,從而拓展學生對行省制的認識。關于三省六部制,教材只是強調其通過增加宰相人數分化事權,從而加強皇權的作用。但材料的運用,又會使我們有新的認識。“唐代規定:一切政府法律,需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設在門下省,是三省宰相共同議定軍國大政的場所)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寫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法律地位。”從此材料我們不難看出相權對皇權的制約。

歷史學科,是一門用史料說話的學科。教學中選擇運用合適的材料,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又逐步培養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還能拓展學生的認識。因此,教師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善于積累材料,并將此作為自身專業成長的必修課。只有具備了豐厚的積累,在教學中才能信手拈來,才能使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色更鮮明,才能使歷史課堂更有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