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課,作為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在教賽、教師招聘、職稱評定等活動中經常采用,微型課上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評定的結果,對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上好微型課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學習“課標”。既然是課堂教學,就有標準,國家為每門課程都制訂了課程標準,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學好“課標”,只有知道了“課標”的要求,上課時才能有明確的目標,才能設計好教學過程,找到重點、難點,這是上好課最基本的要求。

2.會寫規范教案。教案是課堂教學的預設,有了好的教案,才有可能上出一節好課。一份好的教案,必須是以“課標”為依據,以學校和學生實際為出發點,對教材和有關材料進行有機整合,選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啟發和引導學生來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

3.學會常態上課。微型課實質上就是一節常態課,與常態課不同的只是它時間短,沒有學生實際參與,教師的活動安排是作為假設來進行的。既然是常態課,上課時就要按照既定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目標,完整展示教學過程。著重呈現上課的過程,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堂活動的安排,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問題的設計,作業的設計,板書的設計等。有些老師在上微型課時看不見學生,也就完全忽略了學生,只是將知識講解得特別詳細,沒有了學生活動的安排,沒有了應有的教學環節,結果將應該展示的精彩設計沒能展示,將一節好課變成了教師全盤講授,給微型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遺憾。

4.把握上課時間。微型課上課時間一般在10分鐘左右,由于微型課比正常上課的時間少很多,大多數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課時間,內容還沒有講完,時間已經到了,有個別老師剛開始進入新授課的學習,已經下課,準備好的許多內容沒能展現,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重視微型課的教學,要對課前設計好的微型課進行演練,將要采用的表達方式、手勢、表情等進行反復推敲,特別是語言要精煉,其中要注意關鍵字、關鍵詞的應用,切忌重復啰唆,確保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亮點展示到位。

5.關注師生互動。新課程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還課堂給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參與的課不是好課。微型課上雖然沒有學生配合,但不等于沒有師生活動,相反,師生活動更是課堂上關注的焦點。因此,教師不但要特別關注和設計好師生活動,更要在上課時展示好學生活動。當然,學生活動不可能展開進行,教師要學會點到為止,讓評委知道你在 組織學生活動和怎樣指導學生活動,學生能從活動中獲得什么 樣的收獲,從而反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最終上出一節精彩的微型課。

6.教學手段多樣。一堂好課一定是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完成的,這樣才能保證讓大多數學生最大限度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微型課上使用多媒體有著特殊的作用,甚至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課堂上無法演示,但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展示好它的作用。理科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要按計劃完成,突出學生動手操作和對實驗現象、實驗結果的分析,切忌教師代替學生做實驗或講實驗。課堂上需要使用的卡片、標本、模型等教具要準備齊全,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課堂展示等環節要進行重點強調。

7.展示自我優勢。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好的課堂必定有教師自身的閃光之處。微型課上,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充分結合課程內容展示自己的才能。語文教師帶有深情的范讀,英語教師肢體語言的良好運用,數學教師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理化生教師精確細致的實驗操作,體育教師技巧與力量的展示,音樂教師優美動聽的表演,美術教師自我作品的賞析等等,不但能在課堂上感染和影響學生,更是微型課上讓評委為之動心的法寶。

8.板書設計優美。板書是一節課的精華,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是學生建構知識網絡的重要依據。好的板書,是科學的教學內容與完善的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杰作,是創造良好課堂藝術氛圍,形成師生心理相容,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控制的重要條件。微型課要通過板書充分展示教師的設計思路、學生的學習軌跡和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知識形成最大化的理解和記憶。微型課切忌無板書或簡單草率的板書。

上好微型課,把握好機會,讓每位教師的工作生活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