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學要關注“非英語問題”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顧甜甜
發布時間:2015-11-18 11:36: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階段重視并引入英語教學,是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到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這種重要性往往又會演變成了讓學生掌握具體的英語知識的需要。作為一門語言學習,教師關注的是詞匯、語法,關注的是詞、篇、章的理解,而更多的時候,教師的努力也幾乎完全放在與英語相關的問題解決上。教學實踐表明,僅僅關注英語本身是不夠的,小學英語教學要關注“非英語問題”。
一、英語學習興趣首先是語言的興趣,然后才是英語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說了不知道多少遍的真理在實際教學中似乎總找不到扎根的地方,對于小學英語教學而言,對英語學習興趣的理解決定著教師的努力方向。筆者以為,英語學習興趣首先應當是語言的興趣,其后才是英語學習的興趣。建立這樣的認識,是將英語學習置于學習這一更為宏觀的認識之下,是想讓同行和學生認識到,只有對語言產生了興趣,才會對英語學習有興趣。英語學習與語文學習不一樣,其更多的是“倒退”到咿呀學語的階段,去重新學習一門語言,因此26個字母的教學就成了這一語言學習的基礎,教學經驗表明,學生此時是感興趣的,又往往會迅速地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模仿發音的過程,不感興趣的是一遍又一遍的背誦默寫過程。往深處看,這里的感興趣與不感興趣,是分別指向學生與教師的,學生對英語語言有了興趣,但這一興趣卻被不當的教學行為給破壞了。從這個角度看,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保護而不是破壞學生的興趣,是將學生對語言的直覺興趣引導向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英語教學情景首先是英語的情景,然后才是英語教學的情景
英語教學情景的創設也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點,這里實際上也存在英語情景與英語教學情景之分。筆者以為,英語情景首先應當是指向英語的,其后才是服務于教學的。
筆者在某知名兒童英語教學的書上看到這樣的一個例子,說國內小學英語教學在涉及到生日Party的例子時,教了許多的句子,如This is a blue cap; This is a yellow cap等,但事實上這樣的句子到了真正國外孩子的生日情景中時,一句可能都用不上,因為人家的生日情景中基本上不會出現這樣的英語運用機會。其實這種情形英語教師也是比較熟悉的,現行的英語教學中很多情景都是“人造”的,都是從需要學習的英語內容中“倒推”出來的,這樣的教學設計看似符合知識邏輯,卻不符合生活邏輯,自然也就不符合真正的英語學習需要。
那么,真正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英語情景如何創設呢?筆者以為這不是一個難題,教師自己或者教師帶領學生能夠從一些英語原版動畫、原版著作中去體驗即可。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這應當是一個課后閱讀反哺課堂英語教學的過程,在學生到了四年級之后(筆者所用教材是三年級起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讀一些原版的書籍,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動畫(這可以從網絡上的學習資源上尋找得到,考慮到版權問題,這里不一一羅列),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發現有很多外國孩子過生日的情景,有很多外國孩子超市購物的情形,熟悉這些情景并設計成教學所需要的學習情景,是促進學生走入語言情景的有效手段。
三、英語學習自由首先是學習的自由,然后才是英語學習的自由
小學教學是面向兒童的,而面向兒童的教育無法回避蒙臺梭利的教育觀點,小學英語教學自然也不例外。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學習的關鍵之一是“兒童作主”,筆者將此理解為小學生學習的一種自由,并且筆者還認為對于小學英語學習而言,只有滿足了學習的自由,才有可能收獲英語學習的自由。
兒童天性喜歡自由,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才特別討厭無窮無盡的背誦與默寫,筆者經過觀察與調查,發現即使是英語基礎很弱的學生,在課后或生活中總會偶爾冒出一句英語,這說明他們是有著明顯的英語學習與運用的意識。認識到學生存在這種意識并保護之、促進之,才是滿足學生學習自由需要的關鍵之舉。
學習興趣、教學情境與學習自由與英語沒有直接關系,但卻直接影響著英語學習的效果,關注這些“非英語問題”,有助于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土壤與環境,以讓英語這棵小樹能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