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就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認為首先要找到問題和原因。我分析了學生的作業,學生在計算中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感知不準確

1.不看清楚題目下筆。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感知事物比較籠統,不具體,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覺上的、孤立的現象,不去仔細觀察事物之間的特征和聯系。

2.容易被假象迷惑。有些運算順序尤其是簡便運算方法的錯誤,除上述的原因外,還非常容易出現被假象迷惑的情況,以為能夠進行簡便計算,將運算順序搞錯。比如:75+25×3=100×3=300;12×5÷12×5=60÷60=1。

3.多受負遷移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己學知識的影響,即學習中的遷移。如果已學的知識促進知識的掌握,就是正遷移,反之即負遷移。計算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受到負遷移的干擾,影響計算的準確性。比如:計算乘法的時候,不少的孩子就經常出現加法的計算情況。

二、注意力不集中

1.以偏概全。小學生不善于分配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造成計算中不少的錯誤。學生在學習新的計算方法的時候,重點注意新學的方法,往往造成口算的錯誤,或者注意新學的知識點,在計算的過程中忽略了原來的知識點。比如:初學豎式除法,試商的時候往往出現忽略余數比除數小的知識點。

2.丟三落四。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做事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遺忘的情況。比如:學習乘法計算的時候,經常出現忘記加上進位“幾”的情形;計算出發的時候,前一位的余數常常忘記移下來。

3.心不在焉。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很多時候是由不用心造成的。比如:草稿紙上的得數計算是正確的,但抄在作業本上就錯了;三步的脫式計算有時只算了兩步便以為萬事大吉,不再往下計算。

三、學習目的不明確

小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除了上面的治理因素外,還有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對計算學習中的錯誤不重視,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為了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性,我們應防患于未然。

1.明確計算的重要意義。告訴學生計算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做好計算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學好計算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2.抓好新知教學,減少負遷移的影響。 學生學習知識的時候,由于先入為主,正確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進行計算教學的時候,要重視新知教學,讓學生在開始學習的時候第一時間在頭腦里形成準確、清晰的印象。第一印象的清晰對于提高計算的準確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學會觀察算式的特征。 教會學生觀察算式的特征,不要被算式的表象輕易迷惑,要仔細看清楚算式中的運算順序和運算符號。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打草稿的習慣。學生在計算時,不喜歡打草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布置了計算題,有的同學直接口算,有的在書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寫上一兩個豎式,算是打草稿,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大多數的計算題,除了少數學生確實能夠直接口算出結果以外,大多數學生恐怕沒有這個能力。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準備專門的草稿本,認認真真地打草稿,同時教師必須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嚴格督促學生落實,久而久之學生慢慢地會養成這一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檢查、驗算的習慣。現在的學生做作業就像完成任務,不管三七二十一,寫完了就行,這就導致了計算錯誤率高。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隨時提醒學生檢查,如,數字看錯了沒有,運算順序錯了沒有,數字寫錯了沒有等,無法口算的還應該驗算,看結果是否正確。每次作業都提醒、強調,同時教師親自走到學生中間督促、落實,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慢慢養成了自主檢查、驗算的習慣了。 養成良好書寫習慣。作業和練習的書寫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要對齊。

總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一朝一夕,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長期進行培養和訓練。作為教師,我們在教給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的同時,還應提高學生計算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并持之以恒地練習,我們可以相信,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會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