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錯誤成因 探尋解決策略
作者:江蘇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 陳 勤
發布時間:2015-11-17 15:29: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簡便計算教學是小學六年級數學計算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合理、靈活的算法進行簡便運算”,然而,在平時教學中我發現,由于學生對運算性質和定律的多樣性和相似性理解不清,導致在進行簡便運算時出現較高的錯誤率。本文想通過教學中收集的典型錯例的分析對比,找出造成學生簡便計算中出現錯誤的因素,探尋出提高簡便運算正確率的有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學生簡便運算典型錯題現狀分析
1.受思維定勢影響。
由于簡便計算作為計算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貫穿在小學中、高年級的各個教學階段,導致簡算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學生做題時數據特點的刺激遠遠超過運算特點的刺激,見到特殊數字就想簡算,不論題目是否適合簡便運算。
2.受運算定律、性質不理解的影響。
學生在做簡便運算的題目,大多數錯誤都是由于“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和“除法的性質”的本質理解不清,不能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這些運算律和性質。
3.受計算意義不明確影響。
簡便運算要求學生能根據運算意義,定律靈活應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由于過分追求簡便性,對在運算過程中的靈活性和變化性,對于易混的式子出現錯誤。由于計算意義不明確,沒有形成基本的計算技巧技能,不會靈活運用法則、性質計算的結果。
二、培養學生簡便運算能力的對策
1.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良好的審題習慣是計算正確的必備條件,平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理清簡便運算過程中各種數據和運算符號之間關系,告訴學生做題目時要看清題目要求,先想運算順序,再計算。教學中不僅要找準學生“錯在哪里?”,更要讓學生反思“為什么錯,錯的根源”,并能找準對癥下藥的藥方,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2.注重培養學生的對比辨析能力。
如為了排除25×4=100所產生的干擾,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兩組練習讓學生進行對比練習:(1):24×5,25×4;(2)100÷25×4,100÷(25×4)。引導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學會反思、學會對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預防學生看到能夠湊整的數就堅定地認為一定要進行簡便運算的錯誤思維定勢。讓對比辨析來激活學生頭腦中錯誤的定勢,充分暴露學生思考及反思過程,從而得出各自簡便運算的薄弱之處,起到查漏補缺之作用。
3.注重培養學生“合理拆分,靈活組合”的能力。
現行小學數學教材對簡便計算編排的特點是簡便計算的因素十分明顯。這對學生熟練地運用定律、性質,提高簡便計算的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僅僅依靠這些基本的簡便計算練習題,學生還解決不了實際計算中遇到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情況。因此,我根據班級基礎,適當增加一些變式題,鼓勵學生創新,打破常規,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合理地進行等值變形,從而達到簡便計算的目的,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4.注重培養學生從整體把握簡算知識結構。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認識運算性質和運算定律,使所學的知識結構貫通起來,從整體上溝通知識之間聯系,促使學生的認識更深刻和全面。例如:讓學生判斷(8+75)+125和(8+75)×125這兩個算式是否相等,如不相等,讓學生根據運算定律分別寫出和它們相等的式子。這樣教學的好處:一方面使學生辨析加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區別,另一方面通過找出與之相等的式子,將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進行了有機結合和橫向的比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從而初步建立起較好的簡算思維方式,促使學生對已有的小學數學簡便運算做了完整性和合理的審視、評價和重建。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借助學生的錯例,引導分析錯誤原因,將學生對運算定律和性質的負遷移影響降到最低,使學生在分析交流,剖析錯因的過程中提升辨析能力,提高學生簡便運算能力,從更高層次去認識和思考簡便運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