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課堂 自主學習情境的創設
作者: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周春艷
發布時間:2015-11-17 15:16: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時期對教育的要求不再是老師教、學生學這種簡單的雙向互動模式。學生才是學習發展的主體。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開發和引導。一、“謎底”性情境的創設,誘發原始性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科教材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事先設計好的自學提綱,為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思考問題提供一個線索,學生在教師的提綱的指導下,通過自主讀書,找尋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甚至是答案,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
由于學生一開始就知道什么樣的目標,而實現這些目標又可以通過自主讀書、自主討論或師生間的共同討論來實現,從而感覺到“心理安全”,因此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可以較大限度地表現,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1)海底有哪些動物發出的聲音呢?(2)海底植物的差異究竟有哪些?(3)海底的地形怎么樣?有哪些礦物?又如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時,我設計了:(1)從哪兒看出人們很愛惜花草樹木?(2)阿聯酋人們是怎樣建設綠洲的?(3)阿聯酋人們為什么這樣做?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自主學習,體會、理解課文,醞釀內心情感,很快完成了學習任務。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愈來愈多地發現這一途徑的不諧和音符:教師出示的精心設計的自主學習的問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過多地拘泥于此類問題的思考以及怎樣回答這幾個問題上,甚至認為完成自學提綱就達到了學習目的!因此我認為:這種自主學習的方法在教學活動的初期有較強的先進性,但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提高。
二、“自主”情境的創設,啟發目的性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育目標及教學內容,出示事先設計好的本節課的課題,啟發學生根據課題通過思考、聯想,發現本節課要掌握的部分知識點,強調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出不但要學會這些知識,還要發現隱蔽的知識點,找出來理解它們,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培養了學生發現總結的能力,利于學生更大限度表現與發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了一個臺階。
例如:在教學《晚上的“太陽”》一文時,我出示課題后,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提出了如下問題:(一)太陽為什么要加上雙引號呢?(二)晚上也有太陽嗎?(三)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么?(四)為什么叫它晚上的“太陽”呢?然后教師提出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并注意發現課文中其他未顯現的問題自主學習。有一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大雪天的晚上,為什么愛迪生的手心會攥出汗水呢?這時我沒有簡單告訴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討論:為什么這位同學會有這樣的問題?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們經過討論得出:這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愛迪生的手心卻攥出了汗水,因為他在為媽媽擔心的同時還在努力地想著辦法。從而學生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愛迪生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能夠臨危不亂,急中生智。在這樣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較多地展現了自我,充分享受到了“心理的自由”,獲得了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感受到了自我的價值,因為他們自己發現了目標和問題,達到課堂上師生間心靈的無距離和諧發展。
三、“和諧”情境的創設,激發探究性學習
可分為兩個階段操作:第一階段: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等因素,有目的地選取一定標準的一章節內容或一篇閱讀作品,不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討論,學生則在沒有任何框架和束縛的情況下,自己去體會教材、探究未知、合作學習,而教師也與學生一道,共同探究、發現、協同發展。第二階段:教師在學生達到較高的自主學習水準后,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習資源,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把較多的學習內容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理解、體會、評判、獨立思考、探究、發現,以“無為”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為”!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統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作為師者我們要努力構建這樣一種情境,讓學生不帶任何框框,不帶任何偏見,在充分尊重教材讀物的原創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學生獨立見解的和諧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