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翻閱了李炳亭的著作《高效課堂22條》和《高效課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感觸良多。下面就讀書感悟和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我對實現高效課堂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預習不充分的課不許上

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愿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的條件下,抓住、抓好預習環節。預習不充分的課不準上,對于教師來講,預習充分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學生而言,預習充分能夠牢固掌握所學內容,加深對教材難點、重點的認識和理解。我們的導學案設置“我的疑惑”這一板塊,教師要強調學生必須認真填寫。因為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有自己理解不了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把自己的疑惑寫出來。教師在批改導學案的時候應將學生的疑惑匯總,和學生見面的時候,可以集中處理,也可以個別說明,同時也為教師備課提供依據。教師如果在課前沒有批閱預習案或者批改不夠認真,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不夠,對學生的困惑掌握不到位,在課堂上就失去了目的性,不知道什么應該講,什么不應該講,根本無法實現高效。

二、嚴禁教師與學生搶“風頭”

作為課堂平等對話的引領者,教師要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那一個,要成為高擎火把領跑的那一個。李炳亭的著作《高效課堂22條》中談到師生關系,說傳統課堂是地心說,高效課堂是日心說,學生是太陽,課堂教學教師要繞著太陽轉。《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也寫到關于評價一節高效課堂模式的課是否成功,共有5條標準,簡稱“李五條”,也即五看:看狀態,看參與,看流程,看效果,看師德。他強調教師的基本作用和價值應體現在放手學、反饋學、策動學、組織學、點撥學等方面。我們在課堂上常常因為學生的表現不佳,或者不愿意相信學生,或者嫌學生麻煩,就自己三下五除二講完,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有就是學生在展示的時候,教師容易搶學生的話,教師一搶,學生愈加思維混亂,結果更加一團糟,所以要有耐心,讓學生的小宇宙爆發吧,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這里有一句話和大家分享:“真正能教導學生的是你的人格,而不是你有多高的專業化水平。”

三、落實當堂達標檢測,推行作業分層布置制度

學生的展示、點評、質疑占用了太多的時間,以至于下課了我們還會看到學生站在講臺上講,教師在底下焦急等待的情況,這樣的話本節課的學生自我總結反芻肯定落實不到位。一般情況下課堂的后5分鐘應該讓學生安靜下來,完成當堂檢測,歸納總結本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否則轟轟烈烈的課堂在下課鈴響后就會戛然而止,難以實現高效。其次,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布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布置實踐性作業”。布置作業的數量要少,質量要高,要避免教師隨意布置作業而無暇顧及研究教學內容和設計、研究學生的現象。加強作業的管理與指導,避免超負荷、低水平的作業,給每個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的發展余地,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需

讓課堂實現高效是我們每一位教學工作者畢生的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作為教師要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我們必須大膽實踐,努力創新,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以學定教,讓課堂更加貼切,更加靈活,更加有效!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