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學習語文需要大量閱讀,通過持續廣泛的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越來越豐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段的閱讀目標是 “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并明確指出“引導學生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因此,低年級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的起跑階段,是終生閱讀的重要前奏。初入小學階段,如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呢?

一、榜樣引讀

興趣是喜歡閱讀的前提。有調查顯示,教師是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產生重要作用的人物。低年級語文老師更應有意識地為課內和課外閱讀架起一座系統的橋,由課內向課外過渡,延伸課堂,讓學生與快樂閱讀牽手。教師可以擷取片段或者開頭向學生推薦,到精彩之處就戛然而止,學生急于想知道后面的內容,自然會進行閱讀。同時,結合低年級學生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閱讀收獲外顯,得到師長的贊許和同學的欽佩,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可以進行學生之間的競賽閱讀,家庭中的親子閱讀。一旦閱讀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就會最大程度地提高閱讀興趣。

二、多維助讀

1.魅力繪本。繪本是低年級學生的“成長甜品”,備受寵愛。學生徜徉在花花綠綠的美圖中,徘徊在簡簡單單的文字間,就是這么簡單,開懷。繪本是濃縮的生活,學生在放大的“小人書”中感受成長的酸甜苦辣。如《大衛不可以》中一次又一次的“不可以”,學生在感同身受中一次次捧腹大笑,深深感嘆媽媽的愛是這樣甜蜜的負擔。繪本閱讀是初涉生活數學的巧妙方法。如《金老爺買鐘》除了復述故事,帶給學生第二次閱讀的樂趣。還可以讓學生粗淺地認識時間,與學習生活接軌的繪本閱讀更加實用。

2.經典國學。中華經典國學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精華,猶如最樸素最必不可少的“主食”滋養人生。它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材料,學生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人生智慧。教師應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生活實際有目的地選擇內容:如由《懷素寫字》引入“如囊螢,如映雪”懂得發憤圖強;從《春到梅花山》尋找美麗的春天,揭示“一年之計在于春”最質樸的道理。也可以把經典閱讀演繹出新花樣。如谷建芬的《古詩新唱》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跳動的音符,熟悉的詩歌,學生在一次次與經典的親密接觸中,喜愛閱讀。

3.清新童詩。張秋生說:“我愛詩的童話,我也愛童話的詩。”童詩是點綴在課外閱讀四周的素雅花邊,像甘甜的泉水多了一份自然的清潤。如臺灣作家林武憲的《小鯽魚和麻雀》,很口語化的童詩,感覺像我們身邊有苦惱的學生在抱怨。同時,這又是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的詩,小鯽魚和小麻雀都只看見了對方幸福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幸福。尋找自己的幸福,感受自己的幸福,多么溫馨的童年閱讀。還有金波、舒蘭等作品,它們從心靈深處抒發,逼真地傳達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4.獨立閱讀。拼音讀物是我國的精神文化特產,是一種介于圖畫閱讀和文字閱讀的可愛文本。它既有復習拼音的短期效益,又有接觸漢字勾起閱讀欲望的長期效益,內容包羅萬象,是課外閱讀不可缺少的“果蔬系列”。比如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狼王夢》對識字量較少,閱讀深度不夠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而拼音版的《戴銀鈴的長臂猿》為閱歷不多的低年級學生提供了平臺,降低了閱讀難度,逐步走向獨立閱讀。低年級的課外閱讀可以是一句諺語名言,可以是一則社會新聞,甚至是謎語、繞口令、對對子等。如學到《我叫“神舟號”》就推薦蛟龍號深海探測的新聞報道;學習《再見了,北京》關注奧運世博、倡導低碳生活。讓學生感覺課外閱讀就是這么簡單,就在身邊,讓課外閱讀逐漸成為生活中一個自然而然的習慣。

三、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是一種可持續的終身學習。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閱讀意志上的薄弱,要讓他們堅持課外閱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堅持閱讀要做“三到”:一是內容到,讀整本的書,要養成選一本就要堅持讀完一本的習慣;二是時間到,每天固定閱讀的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不讀,沒空就不讀;三是姿勢到,保持良好的讀書姿勢,受益終身。

閱讀,悅讀,當學生找到了閱讀的金鑰匙,推開閱讀的神奇大門時,便會感受到閱讀的魔力不可阻擋。讓快樂攜手閱讀,讓快樂助跑閱讀,在“悅”讀中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