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言訓練。可以說,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用時最多,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在作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閱讀和寫作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如何結合這兩種能力,有效引導學生輕松寫作呢?筆者曾從以下幾方面嘗試:一、以閱讀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語感、悟性的培養,主要得益于誦讀積累。通過反復的誦讀,學生把學習的語言銘記于心,在語言運用時,自然會奔涌而出“多讀多背”是學好語文的經驗之一,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理。我試著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積累語言:

1.準備專門的積累本。學生把平時閱讀中遇到的好詞、佳句、寫作方法、好的素材、自編名言等分類抄于積累本,平時多看多背寫作時會自然應用。

2.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詞二百余首編輯成冊要求學生背誦,定期召開古詩詞背誦比賽,抽查背誦積累情況。

3.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豐富語言僅僅一本語文書是不夠的,必須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并指導學生準確地運用精讀與略讀的方法,做好讀書筆記。

二、強化練筆,以寫固讀

有的學生閱讀能力較強,為什么還是作文平平呢?我認為原因只有一個:練筆少,閱讀知識得不到鞏固、運用,造成讀寫分離。我曾在閱讀教學中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強化練筆:

1.以展開學生的想象為導向。朱紹禹先生認為:“閱讀是通過視覺認識書寫的文學符號,從中獲取思想的程序。”學生通過閱讀來吸取知識,學習語言、開闊視野。使思想更具體、更充實、更感性。從本質上講,閱讀是人文主義概念,是一種再創造性勞動,這種閱讀悟性的培養,應該以學生的想象為導向。

2.以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平臺。正如名家所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閱讀與生活緊密相關。《課標》在第四學段設定了15條閱讀要求,其中第14條“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就有意地提示要借助綜合性學習構建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新平臺。

3.以課堂形式多樣練筆為主體。

(1)發現典型處,設計寫作訓練。我在教學閱讀時,盡量發現一些構段方式較典型的段落,給學生分析,并讓他們“依葫蘆畫瓢”進行仿寫訓練《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2段就很有特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我分析完段落,讓學生了解段落結構特點后開始仿寫訓練,百花齊放。在語文課文中,還有很典型構段形式,遇到這些典型處,我都會及時地引導學生仿寫。

(2)人物的語言,反映了人物內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語言前加上適當提示語,那就是給讀者一扇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尋找“窗口”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通過練習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抓住概括處,擴展寫的訓練。選入教材中的課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語句,教師可抓住概括處,擴展寫的訓練。《核舟記》中最后一句“嘻!技亦靈怪矣哉!”高度概括,我讓學生抓住這句話想想課文具體怎樣寫王叔遠的靈巧技藝的,學生對課文就也有了較深的認識。

(4)抓住有特點處,增強寫的訓練。在這環節里,我是擴寫、改寫、續寫并用。如《皇帝的新裝》人們都想知道游行大典結束后,皇帝怎樣了,我就要求學生續寫結尾。《石壕吏》如果有更詳的情節會更有內容,我要求學生改寫這篇課文,可增設適當情節;《小石潭記》寫景有些概括,我要求學生擴寫。總之閱讀教學課堂始終滲透著寫作訓練,使所積累的語言及時應用于自己作文,以達以寫固讀的目的。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大量閱讀,大量的寫作,讀寫結合才是作文教學的根本出路。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不斷地在閱讀中豐富寫作的素材,在寫作中鞏固自己擁有的素材。這樣學生的作文意識才會不斷加強,學生寫作才會由被動到主動,由“怕文”到“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