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創新的“三維”走向
作者: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學校 陳開學
發布時間:2015-11-17 15:38: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重建與提升課堂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強調多樣化、靈活性,即要成為學生校內校外生活的實踐,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表,要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教師要力求做到作業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同步進行,讓作業也要有新的形象和新的價值。
一、作業布置的內容當由課內走向課外
1.促進情感體驗式的作業。《散落的鈔票》就是一篇很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作業中可以讓學生調查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談談自己的人生觀,金錢觀;也可以聯系實際,捕捉自己的內心世界,體驗真感情、真生活,從而學會做人,學會真誠。
2.訓練觀察能力式的作業。布置作業要考慮因時因地訓練學生多觀察、善觀察、會觀察,養成勤觀察的好習慣。未必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事物一定寫在作業本上,可以整理在記憶中,利用輔導時間描述給大家聽,這同時也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大好時機。
3.培養審美情趣式的作業。如《愛我中華》一文的作業可以讓學生欣賞電視、碟片中有關愛國主義的歌曲、圖片,感受祖國民族和睦、雄姿英發的氣勢,體會團結的力量和奮發向上的美,陶冶情操,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4.激發創造欲望式的作業。如設計《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的片段練習,編寫《一枚金幣》中兒子辛苦掙錢的細微情節,細致刻畫《毽子里的銅錢》中賣山薯老人的形象,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力,鼓勵新穎、獨創、奇特的求異思維,激發創造興趣。
5.啟示動手實踐式的作業。教師可經常布置一些查找作者背景、賞讀課外小詩、瀏覽名著名篇、設計廣告語、畫宣傳畫等形式的作業,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來解決疑難問題,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去尋訪、調查。
二、作業布置的形式當由單一走向多樣
l.作業分層。如學習完《鳥鳴澗》這首詩后,可設計以下作業:A.背誦、默寫古詩。B.《鳥鳴澗》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揮想象寫一段話。C.自學王維的《山居秋瞑》,說說這兩首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有什么不同。A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B是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C是期望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的難度依次遞增,分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2.作業分組。教師不妨布置一些需要小組、伙伴配合,或與家人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作業,可要求以組為單位交一本或幾本能體現集體智慧、凸顯自主與合作、并能反映出過程和方法的作業,從而收獲一些較為集中而非零散的東西。
3.作業分類。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展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活力,達到欣賞美,展現美,創造美的效果。我們不妨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愛好將作業布置成幾大類,如繪畫類,請用色彩鮮明的筆墨把那美景渲染出來;演唱類,請用悅耳動聽的歌曲把那美情編演出來;文學類,請用細膩柔美的文字把那美感再現出來;朗誦類,請用聲情并茂的語調把那美句吟讀出來……這樣的作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真是異彩紛呈,各顯神通。
三、作業布置的主體當由一維走向多維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已在課堂上還學生以主體地位了,但在布置作業時還局限于傳統,按部就班地執行自己的意圖,忽視了學生這個主體。記得在教完《晏子使楚》一課時,我突然閃現一個念頭,為何不試著讓學生自己布置作業?這種想法剛一道出,學生頓時興致高漲,紛紛舉手發言……教師將作業設計讓位于學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促使他們必須認真回顧課堂學習的主要知識、重點、難點,思考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也反過來促使學生認真聽課,促使他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
除此,還可以讓小組長、課代表、家長等承擔一些布置作業的任務,讓他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把作業演化為多種多樣富有創意的語文學習,讓作業布置的主體由一維走向多維。
作業創新可以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新型作業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學習需要,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擂臺。我們何不讓老師、學生都“活”起來,讓作業真正地穿上“新”鞋,走上“新”路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