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多媒體之優勢 長服裝課之活力
作者: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 楊春芳
發布時間:2015-11-17 16:32: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開始從事服裝專業教育以來,深感在職業學校專業理論教育中,雖然課程設置都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但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激發,成為提高服裝理論教學質量的關鍵。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能培養獨創性和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愉悅,是教師的最高本領。”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因此本人在教學中長期運用多媒體課件這一現代化教學設備,反復修正過程中得出一些體會。一 、 改變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現代教育講究因材施教,提倡素質教育。但在粉筆字、大黑板的說教課堂里,尤其對于一些叛逆而富有個性的職校學生,這顯然很難。例如在講述中西方服裝史時,很難通過文字或者只字片語闡述服裝在歷史中的變遷,或者東方與西方服飾在某一時段受宗教和政治的影響而發生的微妙的變化和映射。這樣一來,不僅教學質量下降,也會影響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和認可度。于是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多媒體課件,為新興的教育理念找到了契合點,也為教師在課堂上更好的教書育人提供了一個途徑。
二、 多媒體課件存在的優勢
1.視覺效應。
多媒體課件運用其豐富的文字呈現方式、真實的舉例圖片、優美的圖形、精彩的視頻,首先從生理上影響了人們對事物的關注時間。有關注就會有興趣,有興趣就會有動力。在視覺的吸引之下,多媒體強大的圖片和視頻功能則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物證和實例,讓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職業學院的服裝專業強調實際應用的同時,也應保證理論內涵上的充實。
2.互動效應。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和學生可能往往只是簡單的教與學。而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中的有效應用,就可以使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的講演來向學生傳遞信息和知識,使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這樣也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師生間有了更多的互動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看多媒體課件時的反應,來判斷其對于本階段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通過學生對事物的看法來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的性格及特點,對不同的學生在以后的施教中加以調整和融合,真正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這一特點在服裝設計課上的效果就十分明顯,有了多媒體課件,只需老師播放課前準備好的圖稿,加以講解說明。
3.認同效應。
對于老師而言,多媒體課件也是擴充教師知識面,提升教師在學生中地位,增添魅力度和信任度的有力武器。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如果只會背書式教育的老師往往得不到學生的認可,老師的教育行為不被學生尊重,有時甚至不能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學質量不言而喻。然而當課堂上加入多媒體課件時,老師需要在課前就開始準備,需要對課堂上要講述的內容加以鞏固和理解,查閱各類文獻資料并從中找尋相關點,加以剖析說明。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講解和演示,讓學生不斷的獲得書本外新奇的知識,社會上及時的信息。打開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愛上課堂愛上學習,滿心期待著老師的再次講演。
三、 多媒體的運用還應注意“度”
時下,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成了一種時尚,仿佛缺少多媒體課件就不能成為好課。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肯定的,應提倡使用。但要講究適度,并非越多越好。那種不管需要與否,幻燈、動畫一起上,圖畫、文字、聲音一個都不少,以為課件做得越精美、越細致,越是能顯示出制作者的水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殊不知本末倒置,花過多力氣制作課件,而忽視對教材的鉆研,對學生情況的把握,對教法的研究,結果只會導致課堂質量的降低。沒有必要什么內容都使用多媒體課件,要根據內容合理安排。以達到教學目地為最終目標,如果有的內容本來就是要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再用多媒體課件使它變得十分的直觀就適得其反了。因此如果忽視多媒體“輔助性”所進行的教育肯定是片面的,也就無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因此無論是現代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只要是能優化教學效果就是針對于這一教學內容來說最適合的媒體。多媒體課件作為科技與教育結合的一種新的模式,逐漸成為教師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是一件好事,應該大力提倡。同時也應該看到多媒體課件不是電化教育的全部內容,更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故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好各種關系,更好地發揮它的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