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中秋》作者 情感基調的變化與升華
作者:陜西省漢中中學 陳小婷
發布時間:2015-11-17 16:09: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是歷代詠中秋詩詞中最著名的作品,千百年來深為人們喜愛,流傳廣泛。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此詞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本文主要談談該詞中作者情感基調的變化和升華。
一、知人論世,作者寫作此詞的情感基調
分析這首詞的情感變化,可以先從詞前的題序入手。題序中清楚地交代了作者寫作此詞的背景,這就需要我們借助文史資料,對作者寫作此詞之前的人生境況、思想脈絡、情感線索作一個簡單的梳理和歸攏。
題序中說的“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這距他遭遇御史的彈劾,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離開京城,已有六年時間,而他與弟弟子由也已經七年不曾見面。面對政治仕途的失意和思念親人而難見,他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醉后抒懷,抒發兄弟骨肉親情的深情思念,寫作了此首詞。
二、欲歸去“天上”做逍遙游與留戀“人間”的矛盾糾結
詞的開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純屬神來之筆,他巧妙地化用了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其意境和用意也頗為相似。蘇軾之問,仿佛陡然發之,但其意又與屈原的《天問》、李白的《把酒問月》有傳承關系,筆力奇崛,排空直入,顯露了詩人心中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與思考。
緊接著“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兩句,承前問意,“天上宮闕”對應明月,“是何年”對應“幾時有”。應接構思奇妙,非同一般。以下“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姿。詞面之意,是回應篇首的發問,想要乘風歸至天上,去探詢月宮的奧秘,實則是作者厭倦塵世間的紛擾,欲想擺脫塵世羈絆,棄絕人間,飄然仙去,出塵脫俗,飛天探月,做一個逍遙子,這幾乎是作者久有的夙愿。但事到臨頭,詞人又有些猶豫不決。
這是詞上半片的字面意思,如果我們結合蘇軾的生活境況和人生信仰做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這其實反映了作者在“出世”與“入世”,“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的徘徊困惑心態。
三、超越汲汲功名的俗世追求,升華為君子坦蕩蕩的高遠境界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作者的思緒由“瓊樓玉宇”的月宮、“高處不勝寒”的廣寒宮,順著月光的揮灑,自然轉移到了人間,投射在不眠人的身上。這是因思念弟弟,轉輾反側不能入眠的作者境況的寫照。
“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兩句,承接“照無眠”而下,筆勢頓挫逆轉,表面上是惱月光照人,徒增了月圓人難圓的悵恨和缺憾,以月缺月圓的自然規律,借月表達人事,借月寄托感情,借月比況人生聚散難以團圓的常態。其實這句化用了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的詩句,也和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意修辭,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擬人的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又進一步深化了“何事常向別時圓”一句的意思,指出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一樣,自古亦然,是人生常態,就像月虧月盈的自然規律一樣,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對月缺月圓作無謂的悵恨,為人事的聚散難圓徒勞無益的傷情。這三句,由感性的傷情轉為理性的思考,從郁悶悲怨中化出曠達超然。既然親人團聚的希望難以實現,也不可強求,當此中秋月明,花好月圓之夜,唯有祈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整首詞的詞眼,概括了全詞的主題思想,升華了詞的意蘊和精神意境。而全詞的情感線索和作者的心路軌跡,也由此達到了頂峰,完成了詩人由仕途失意的苦悶落寞心情,到親人離散的傷感情懷,最后引發了作者對自然和人事的思考,這種對生命對人生的哲學思考,轉而升華為他達觀超脫的生命觀和天然曠達的人生境界。
詩人借月的陰晴圓缺思考說理,字面看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生,在平凡的自然景致里,融入濃厚的人生體驗和哲學思考,完成了自然與社會,物象與人生,情感與理智的高度融合。不愧為一首詞彩瑰麗多姿,詞意深邃的千古絕妙好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