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愛幻想、愛探險、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充分抓住這一特點,制定教學方案。從小學英語的角度來講,它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字母、詞匯、短語、句式、章節(jié)文意,而“故事”恰好能夠有機地將這些元素融為一體,因此,故事教學也成為越來越多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性嘗試。在開展故事教學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合理地設計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一、發(fā)散主題類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中Storytime板塊的教學為例,該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將各自擁有的水果拿出來制作成一份精美的水果沙拉并一起分享。這則故事簡單易懂,貼近生活。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不同角度進行:第一,關注水果的種類。如問題“How many kinds of the fruits?”讓學生逐一數出并復述每一種水果,這實際上也是教師以趣味故事的方式來教會學生水果單詞。第二,關注故事中折射的精神。如這則故事中的友誼“friendship”、分享“share”、合作“cooperation”等,這是在對學生進行美德方面的思想教育。第三,水果功能。除了該篇故事介紹到的水果沙拉外,還可以將多種不同的水果制作成其他美食甜點等。發(fā)散主題類的開放性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學習故事,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細胞。

二、層次遞進類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A new student》中的Storytime板塊為例,這個主題講的是老師安排Yang Ling帶著新同學Nancy Black參觀學校的故事,在故事中,Yang Ling一路上從教室介紹到電腦房再到音樂室,并詳細介紹了每個功能室的具體方位,是一個線條清晰的小故事。教師可以根據Yang Ling的這一思路,首先從最簡單的提問學生一共介紹了幾個功能室開始,然后讓學生嘗試根據Yang Ling的解說來大致繪制出該所校園的布局,最后鼓勵學生參考Yang Ling的介紹方式,對自己的學校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層次遞進類的開放性問題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時學會逐步深入,并在思考過后學會解決問題,以鍛煉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服務生活類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中的Storytime板塊為例,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各自的住所以及來上學時所搭乘的交通工具。這一內容也是每一位學生都會討論到的,具有極強生活氣息的話題。因此,教師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可以問學生各自的家在哪里,有哪些同學是大致居住在同一個片區(qū)的,各自來學校都使用了哪種交通工具,各種交通工具的利弊在哪里等。服務生活類的開放性問題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現生活中的英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度、自覺性與主動性。

四、誘發(fā)想象類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The king’s new clothes》為例,這是童話故事中的《皇帝的新裝》,很多學生可能在之前都聽過這個故事。因此,為了提高故事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就更加應當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想象力的題目。比如,在故事開頭,兩個裁縫來自薦為國王裁做衣服時,可以提問這兩個裁縫的動機,是故意要看國王的笑話,還是純粹的惡作劇等。接著在第二部分,兩位裁縫在給國王量尺寸時,進行的是“無實物表演”,教師可以提問這種脫離道具的,依靠想象力的表演方式應該怎樣進行。接著在第三部分,國王在游行時,可以提問圍觀的路人看到赤裸上身的國王時會作何感想。最后在第四部分,最終大膽地指出國王實際上沒穿衣服的為什么是一名小孩,其他人為什么不敢,國王在知道了真相后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從整個故事來看,兩位裁縫又是抓住了人物的什么心理才得以行騙的等。誘發(fā)想象力的開放性問題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盡可能地釋放并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

故事教學不僅充分抓住了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共同特點,而且也在無形中創(chuàng)造出活潑有趣的語言氛圍。但故事教學不是單純地用英語來講故事,而是在故事中穿插進行知識要點的講解。因此,開放性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能夠提高開放性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嘗試發(fā)散主題類、層次遞進類、服務生活類、誘發(fā)想象類這四種類型的問題設計,以更好地達到“利用故事情節(jié)→營造語言氛圍→調動學生興趣→實現快樂教學”這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