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些課堂中喧囂、熱鬧現象的背后,是學生對于教師“迎合”心理在作祟,這樣的課堂缺少了學生獨立意識生長的土壤,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獨立見解意識放在重要的位置,抓住學生意識、能力發展這一黃金時期,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層次的思考方式,做到不盲從、不迎合,敢于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獲得真正切實、有效的提升。

一、 充裕的時間,使得學生從容的思考

“老師不要經不住課堂上的沉默。”,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就要舍得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能夠靜下心來,從容地展開深入思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積極開動腦筋尋找答案的機會;在足夠的時間內讓學生依照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哪怕他們一時給不出正確的答案,只要思維啟動了起來,任何嘗試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時耐心的等待也有利于使得問題與學生的思維產生更深入的接觸,不但能夠根據問題去搜集、分析信息,甚至可以根據信息提出新的問題。

二、 恰當的引領,幫助學生準確的聚焦

學生的“迎合”心理與學生思維的準確聚焦并不相悖,在凸顯學生獨立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恰如其分的引領和點撥,會使得學生的“突發奇想”與“異想天開”發揮出更為積極的作用。教師在關注那些標新立異的學生群體,對他們不唯命是從的勇氣予以肯定的同時,要有清醒的目標意識,在目標的指向性與教學的應變性之間尋求平衡,要善于挖掘他們獨立見解中的合理因素,進一步激活他們求新、求異的潛能。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課時,教師為了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從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中的長方形相關知識入手,提問“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為什么?”再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大小一定嗎?它們的內角和會有什么特點呢?”幫助學生理清了“內角和”這個基礎概念,大致指明了探究方向,既保證了學生思維過程的獨立性,也讓學生的探究有據可依。

三、 精選的內容,滿足學生求異的需求

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擇選和加工,讓原本封閉的、單一的教學內容變得開放靈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點燃他們求異智慧的火花。這樣不但可以從根本上有效避免學生的迎合心理,使得他們不僅僅滿足于人云亦云;更加能夠最大程度地激活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以及一題多變等形式的變換中保持思維的活躍程度,推動學生獨立見解意識的進一步發展。

如在教學“用比例解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知識點時,教師精心選擇了《補充習題》對應練習中的最后一題,指導學生圍繞著該題尋求多種途徑的解決方法,拓展學生思路。從用“分數”的思路考慮、用“分數乘法的意義”考慮,再到用“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思路來考慮,幫助學生豐富了對于用“正比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也在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四、 多維的評價,促進學生意識的發展

轉變課堂評價的方式,是促進學生獨立見解意識發展重要的動力源泉。在評價體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突出對于獨立見解意識強烈的正面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自評、互評以及集體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體會到獨立思考的真正價值,判斷和鑒別獨立與合作、模仿與創新等方面的關系,使得學生的獨立見解意識得到全面、合理的發展,并成為良好的態度和習慣伴隨他們的后繼成長。

如教師組織學生采取“成長記錄袋”的方式進行綜合性評價,在搜集、記錄學生有關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成績、材料等的同時,教師著力指導學生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經歷記錄下來,以形成深刻的體驗印記,定期地進行交流,強化了學生獨立見解意識的發展,并在展示與評比中促進學生獨立見解意識的不斷成熟與完善。

學生獨立見解意識的養成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上述從時間、內容、形式以及方式方法上的協同促進,還需要教師不斷地轉化自身的課堂教學觀,能夠將課堂上的“屏神思考”和“各執一詞”等現象視為一種可喜的現象,不但能為之欣喜更要去想方設法地追求這一課堂氛圍。當課堂動靜皆宜、學生獨立自主時,小學數學課堂也將因此變得扎實而厚重、輕靈而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