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多向互動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具體到位的講授,科學明確的提問,真誠機智的對話和細致智慧的傾聽。傾聽是聯系講授,提問和對話的紐帶,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試著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探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該如何傾聽學生的觀點,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做一個智慧的引領者。

首先,要體現關心——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些情況:教師習慣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預定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習活動,設計的問題事先有準備好的答案,把它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圍之內,較少地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活動,忽視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當學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預料,或與心中的標準答案不符時,常常會把它牽引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長此以往,這種漠視了學生思維過程的現象,會扼殺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而一個智慧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一定會認真傾聽,表現出關注,體現出關心。

一位老師在上季羨林的《成功》時,問同學們:“作者在文中指出‘天資、機遇我們無能為力’,你是怎樣看待這個觀點的?”其中一個學生認為天資與生俱來,我們無能為力,但可以通過后天努力來提高自身素質;機遇無法預期,我們無能為力,但可以通過勤奮努力,創造機遇,特別是要善于把握機遇。他的回答具體完整,體現出一分為二看待問題的方法,面對學生全面的回答,那位老師笑著對她說:“你說得太精彩了,你說完了,老師還覺得回味無窮,意猶未盡。”這種贊美自然而然,發自內心,是設身處地地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認知水平認真聽取了回答,發現其中的精彩之處后真實感受的表達,言語中流露出對學生的關注和尊重。

其次,要表現誠心——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

教師在用語言,動作,神情告訴學生自己正在認真傾聽的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簡要的概括和評價。這個評價不是在上課時機械地對每個同學的回答都說:“太棒了”“坐下來再想想”這些話,更不是在他們回答的并不好的情況下也說:“不錯”這種口頭禪式的語言,對喚起學生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意義不大,一個智慧的老師應當是采取不同的語言形式,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具體的回答加以恰當的點評,這不僅體現出對學生人格和主體地位的尊重,還能激發他們更加努力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培養他們樂于探究的學習品質。

最后,要展現巧心——把握生成的教學資源。

教師在傾聽學生回答時還要有一顆“巧心”。一個智慧的老師應該善于從學生的回答中觸摸到他們內心的想法,尤其是當回答存在錯誤的現象時,也不要輕易打斷,要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恰當的引導,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使之成為課堂的生成點,教學的突破口,從而機智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筆者在教《黔之驢》這篇文章時,問學生:“你能說說文中的老虎給你的印象嗎?”其中一個學生認為老虎機智勇敢,迎難而上,善于斗爭,他的回答有理有據,分析準確,并且涉及了文章的寓意,我想沒有必要岔開一筆,走預先設想的思路:讓學生再討論驢的形象,最后歸納寓意。于是便說:“你的回答不僅概括了老虎的形象特征,還談到了它給我們的啟示,大家能不能再談談這兩個形象給你的啟示呢?”于是同學們進行了小組合作探究,陸陸續續又產生了一些精彩的回答,如一個學生認為驢身上有一個閃光點,就是它是在老虎不斷冒犯的情況下才做出反抗的,僅僅是用蹄子踢,可以看出驢秉性善良,渴望與他人和諧相處。針對這個觀點,另一個學生進行了反駁,他認為驢之所以給人這種寬以待人的印象,還是因為它本質上虛弱無能,否則,在老虎對它挑釁冒犯時,它也不會只是用蹄子踢,而會拿出更激烈的行動向老虎證明自己的實力。可見,當教師帶著一顆巧心傾聽時,就能通過敏銳的分辨,細致的觀察,捕捉到教學過程中極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加以追問,使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有效對話。

傾聽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藝術,它檢驗教師的關心、誠心和巧心,細致而智慧的傾聽,呼應和理解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在個性的表達中得到尊重,增強自信,使課堂在和諧的氛圍中,引起心靈的碰撞,達到思想的交融,實現教學的有效,成就課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