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電子白板,打造高效課堂,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電子白板具有色彩、隱藏、動畫、批注、回放、遮蓋、克隆等多種教學功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習動機。

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創設了分牛奶的場景:把4盒牛奶分給2位小朋友,每人幾盒?朱雷驊用拖動的方法給一個小朋友3盒,一個小朋友1盒,這時,其他小朋友說不公平,沒有平均分。把4盒牛奶平均分給2位小朋友,每人幾盒?(每人2盒),把2盒牛奶平均分給2位小朋友,每人幾盒?(每人1盒),把1盒牛奶平均分給2位小朋友,每人幾盒?(每人半盒),半盒如何表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導入新課。

二、概念教學,直觀明了

概念教學是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教學時面向全體學生,挖掘內涵,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教學《角的認識》時,為了突破難點,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我出示一個角,用形象的語言說明角的兩邊就像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可以變長,可以變短。我一邊說一邊選中角的邊,一會兒縮短,一會兒拉長,角的大小沒有變化。接著動態演示把角的兩邊分別向里合和向外拉感知角的變化,然后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展示,得出結論,問題迎刃而解。

三、計算教學,理解算理

“數的運算”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貫穿整個小學數學的主線。在計算1/2+1/4+1/8+1/16時,理解1-1/16=15/16,是教學的難點。于是,把一個正方形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它的1/2,再把剩下的部分平均分成2份,就是1/4……在學生難以理解時,用圖輔助解答的方法呼之欲出,而借助電子白板的畫圖,填充顏色功能,將學生的所思所想在課堂上及時、快速地展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最后將作圖的過程進行回放,讓學生形成連續完整的印象,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這樣,運用電子白板現場作圖,數形結合,有效突破難點。這里,轉化不僅是一種解題策略,更是一種數學思想。

四、拓展延伸,實踐創造

課堂練習中,交互式白板的介入,解放了學生的手、口、腦,給學生提供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加強體驗,豐富感性認識,學生玩得盡興,學得輕松。二年級人教版學了《找規律》一課后,白板上出示了笑臉、五角星、圓,讓學生在動手中發現規律。有的同學用無限克隆、拖拽的方法,形成了一個笑臉一個五角星的規律;有的同學形成了一個笑臉一個五角星一個圓的規律;還有的同學形成了兩個笑臉一個圓的規律,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深化了對規律的理解。

五、合理使用,促進發展

電子白板,是師生、生生交流學習的一個合作平臺,合理使用電子白板,能真正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只需要手持鼠標筆,就可以在白板上直接操作,可圈可點、可做批注,授課過程一目了然,同時,學生也可以寫、畫、連線、拼圖等等。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一課中,電子白板的這一功能有著巨大優勢。教師演示通過剪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長方形的寬,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從而輕而易舉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整合了豐富的圖形轉換教學資源,集老師演示與學生操作展示于一課,優化了課堂結構,達成了預定教學目標,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六、資源活用,實現高效

課堂教學中,隨時調用圖庫、媒體和教學資源,既減輕了制作課件的負擔,又節省了大量的備課時間,更有利于根據教學實際,恰到好處地進行書寫、批注、強調。運用電子白板教學,改變了“教師做學生看”的被動局面。課堂上,對圖片和單詞的分類,對句子的排序,對正確讀音的選擇、連線,均可由學生操作完成,學生成了課堂學習的主體,成了課堂探究活動的主導者,也是課堂學習的受益者。

總之,巧用電子白板,化抽象為具體,優化教學內容,激活學生已有經驗,事半功倍,是值得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