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語言藝術 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
作者:陜西省綏德縣四十鋪中學 劉 飛
發布時間:2015-11-17 20:30: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藝術與課堂的教學氣氛、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成果的高低息息相關。所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便是對語文課堂的教學藝術進行優化。一、準確簡潔,教學語言要有知識性
作為知識信息的載體,教學語言必須是飽含知識性的,離開知識性原則,就無法使學生學有所獲。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作為傳播信息的主要渠道,為保證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必須運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意思表達要言簡意賅、字斟句酌、深思熟慮、邏輯嚴密、表達準確、簡潔精煉、語句完整、語音清晰。故教師在教學文案編寫的過程中就需要選擇合適的詞句表達,對于冷僻、生澀的詞匯要盡可能避免,使得教學語言盡量學生化、口頭化,對于書面化的教學語言盡量運用簡潔的語言使得學生容易聽懂。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語言張弛有度、強弱得當、準確有序、收發自如,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時刻隨著自己的語言而轉動。
二、幽默風趣,教學語言要有趣味性
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需要教師將自己廣博的知識和睿智的思想運用含蓄而詼諧的語言進行表達。幽默風趣的語言富有啟發性,生動而含蓄,有助于將語文課文中較為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恰當地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助于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的營造,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緩解學習疲勞,增強記憶,以達到回味無窮的教學目的。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通過引用歇后語、俗語、成語、諺語等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借助于語言的力量賦予課堂無盡的幽默和形象。但同時要認識到,幽默風趣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絕非教學目的,不可讓幽默成為課堂的主調,而要充分結合教育的內容、重點以及對象來確定感情基調,否則容易造成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結果。
三、適度點撥,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師生互動,教和學要有效地進行結合,僅由教師一人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當的是點撥人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姿態應該是引而不發的,以起到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以《愚公移山》一文為例,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結尾,教師可以采用如下的點撥方式:愚公為何一定要移走這座大山?智叟是怎么看愚公的這一舉動的?而愚公又是如何作答的?運用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可以有效抓住文眼,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分析,進而解決問題。
四、情理交融,教學語言要有感染性
隨著語文教材的不斷改進,語文課堂也應不斷改進。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感人、親切的教學語言有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將自己所講的課、所說的話與自己的真情實感、生活經驗、身邊的人和事、學生的經歷等相貼合,做到寓意于情,情理交融,營造一種能夠感染和熏陶學生的課堂氛圍,從而使得語文課堂引發學生的心理認同感,觸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共鳴,最終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反之,則會因為曲高和寡,舍近求遠而無法觸動學生的心靈,也起不到共鳴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語言的力量將自己的思想和靈感表達出來,寓于真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在語言的感染下充分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總體來說,將語言藝術充分運用于語文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有效豐富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從而提升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本領。同時,語言藝術也是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素養和能力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積極地研究和探索語言藝術,對語言藝術的潛能進行充分挖掘,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能力,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得以充分應用,幫助學生豐富和提升語言能力,抒發情感,在課堂學習中與課文充分融合,充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使得學生深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不斷推進語文教學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