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后,南京教育局提出了基于腦的教學、基于網的教學和基于小班的教學,也就是“新三基”的教育改革發展戰略。那如何在“新三基”理念下踐行教育呢?如何才能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一種更科學、更高效的方法引領下學習,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有價值的發展,或者更簡單地說如何賦予傳統的教育理念新的內涵,從而引領學生能更主動、更投入、更愉快地學習,更科學化、人性化、個性化地學習?于是,我便從嘗試透過“新三基”來品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基于腦,讓教育走得更深入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兒歌:“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形象生動地告訴我們:“以教人者教已,在勞力上勞心。”這樣才能讓學生走上創造之路。為此我們大力倡導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參與學習,發展兒童多元智能,培養他們可持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首先,立足課堂,倡導多重感官協同學習。這就要做到陶行知所說的“六大解放”—— 一解放眼睛,二解放雙手,三解放頭腦,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間,六解放時間。其次,學校要不斷提升辦學條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更為廣闊的空間。另外,要引導學生不斷挖掘自身,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反思、自我調適,不斷完善意志品質,努力追求卓越。

二、基于網,讓教育走得更寬廣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而走進云時代的今天,網絡是社會和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基于網的教育可以讓我們與社會零距離,與生活無間隔。為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網絡對教育的服務功能。首先,要讓教師走進網絡,讓教育云服務試起來:把力量聯合起來,為每一個人服務。把一切交給網絡吧,讓網絡為我們服務。其次,要讓學生走進網絡,教室里,建立班級博客、發表習作日志、搜索學習資源……圖書館里,快速檢索、興趣閱讀、尋疑問難……家庭里,溝通交流、網上作業……還可以讓電子書包試起來: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它最佳的特點是“隨時實地”。檢索教育資源,教育輔導,經驗創意,評價和反饋都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另外,要讓家庭、社會走進網絡。現今的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一方面我們要帶著孩子在社會這個大教室,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學習、實踐;一方面也要家庭和社會為學校提供支持與監督,學校網頁、校長信箱、校訊通平臺、QQ群等都可以成為家校互動、社區共建的有效平臺。

三、基于小班,讓教育走得更扎實

小班化教育提倡面向每一個,發展每一個,成就每一個,最終幸福每一個。那如何深化落實這小班化教育的精神呢?首先要營造積極寬松的氛圍。只有在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敞開心扉、自主發展、張揚個性和團結互助,樹立他們的自尊心,增強展示和交流的能力,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繼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其次要實施生本位課堂教學。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學家羅杰斯在對傳統教育進行深刻批判的基礎上,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加開放的要求:教師必須是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非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第三要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學校在開齊開足上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還應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和特色課程,充分滿足學生一專多能的素質發展需求。

四、基于愛,讓教育走得更久遠

當然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永不過時的理念,他那“愛滿天下,樂育英才”的教育信念如同怒海中的航燈,引領著、感召著我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恰如同我們如今提出的“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愛職如命”。正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切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應不斷地通過實踐來弘揚這份正能量。首先,在教師團隊中樹立師德榜樣,在明確道德規范的同時,大力發掘我們身邊的平民榜樣,草根英雄。其次,在校園中要營造愛的文化氛圍,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能讓人感受到愛的教育。

另外,社會與家庭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為了進一步發揮社會、家庭和學校三結合教育的實效性,校務委員會和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既需要他們推進多項工作的開展與實施,同時也需要他們獻計獻策,不斷調適學校工作方向和思路,使學校不斷朝著更優發展。為此,學校可以定期召開校務委員會,評選關心學校的好家長……相信有著共同的目標,行知路上的后來人一定能“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