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承載著他對教育的夢想——尋訪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魯根利
作者:本刊記者 張曉楠 劉 萍
發布時間:2015-11-16 16:39: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編者按:“優秀教學能手”是陜西省為了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而設立的一種既具先進性,又具專業性的稱號。教育工作是行為影響行為,生命潤澤生命的過程。優秀教學能手,自然在該學科業務非常精湛,不僅是學科改革的引領者,更是學科改革的實踐者。那么如何發這些優秀教學能手的作用,帶動和引領轄區內的教師呢?本期讓我們帶你再一次走進教學能手的世界。
魯根利:畢業于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2012年獲榆林市教學能手榮譽稱號、陜西省教學能手榮譽稱號、吳堡縣科研之星稱號;2014年陜西省教育廳授予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站長、陜西省教育學會美術教學專業委員會第四屆理事; 2014、2015年被陜西省教育廳聘為中小學教學能手評選活動評委。
“一名好老師能夠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一名好老師創造的是民族的未來,我愿做一根火柴,用它去點燃一堆柴火,讓它放出十倍、百倍、千倍的光和熱。”這是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站長,榆林市吳堡縣吳堡中學魯根利老師在日記中寫下的一段話。
留在陜北他不后悔
魯根利的教學之路,是歡樂與辛酸同行,是收獲與遺憾同在。算上大學的四年,魯根利已經在陜北生活了整整14年,4年的延安大學生活和學習,為自己充實了專業的素養,也為自己和吳堡中學的相逢創造了機會,畢業后滿懷希望地走進了吳堡中學。然而眼前的現實與理想有了差距,吳堡中學實際是一所大山里的學校,吳堡縣人口不足10萬,初到這里時交通不便,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條國道,跟自己家鄉的鎮子差不多。心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魯根利告訴記者:之所以堅持在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感謝父母多年的教育和自己從小的農村生活經歷,養成了自己做人堅韌的品性。是家人的鼓勵使我一直繼續走下去。另一個是感謝我遇到的吳堡人,在這里呆過一段時間以后,這里民風淳樸,生活簡單;單位里領導與同事對待工作的積極熱情,他們對工作的執著奉獻一天天地感染著我,他們中很多人一輩子都在這里工作,還有像我一樣的外地人也來到這里,一呆也是數十年,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這里的孩子,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孩子們一個個渴望獲得知識,渴望走出大山的眼神。于是我選擇了在這里開始我的教師生涯。
十余年的教學經歷讓魯根利意識到:教師是一份耐得住寂寞的職業、平靜的職業,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有一顆感恩的心,要有所擔當,才會有發展。大千世界的浮華在教師的眼里不能停留,平平常常才對得起這個稱謂。心態決定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工作業績。教師要以良好的心態勇敢地面對挑戰。但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卻不能甘于寂寞,平平常常絕不是碌碌無為。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主動去做,在逃戰中上升,在上升中遭遇挫折,在挫折中克服困難,這樣在提高了自身素質的同時,更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耐得住寂寞,真誠地對待每個學生,努力地做好每件事情,就是一個教師的本分。守得住這份本分,就守住了自己,也就成全了自己。
美術學科成為教學研究中的亮點
魯根利老師擔任高中美術課教學和高中美術特長班(美術高考)教學工作,擔任藝術組教研組長。在教學中,他努力追蹤前沿美術教學理論,領悟新課改精神,重視交流學習實踐,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中,他把落實課改精神作為自己工作的行動指南,把自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作為自己的中心宗旨。在平凡的崗位上從事著不平凡的工作,為吳堡中學的發展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無私奉獻”是魯根利老師的座右銘。他認為在本職崗位上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教學中,他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的,完全做到了每節課都有教案,及時進行反思,遵照學校要求,制訂出合理的教學計劃并且準時完成每學期的教學任務,組織本組教師做好教研組工作。在每學期學生民意調查考評中歡迎率均在96%以上。
魯根利老師的專業知識功底非常扎實,在工作中能認真的鉆研教材,研究教學大綱,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參加省、市、縣、校舉辦的各種專業技術培訓,不斷的充實專業知識和提高教學技能。有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好的教學水平,并能把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靈活的應運。在魯老師不懈的努力下,高考美術生教學成果顯著受到領導與同事及社會的一致好評。連年高考專業課合格率在95%,先后為二本以上院校輸送學生百余人。創建繪畫興趣班和指導繪畫社團活動,所帶學生在省市級繪畫比賽取得很好的成績。目前,魯根利老師的教學能手工作站更是成為吳堡中學美術教學研究的一大亮點,發揮著日益強大的輻射與帶動作用。今年吳堡中學美術學科綜合躍居全市第一名,效率如此之高,魯根利的成長和學校是分不開的。
建站初期重視交流活動
魯根利在組建教學能手工作站初期并不順利,學科小,進學校難,經費不足,困難接踵而至。然而魯老師懷揣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聯合三名教師積極推進了“魯根利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創辦。實時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工作站活動進展的情況,利用360云盤賬號密碼公開自由上傳和下載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積極與其他工作站進行網絡交流。隨著交流的增多,工作站逐步與馬利利、丁許浩、何娜工作站,四站之間進行學科教學互動,共同開展工作站交流活動,這樣就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魯根利老師在工作之余,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工作站送教活動,使之成為教學研究的平臺,達到了輻射周邊的目的。2014年4月15日,工作站的周丹江、劉豐兩位老師來吳堡中學進行美術課示范交流。4月25日工作站組織吳堡中學省市教學能手赴子洲中學進行講課、評課等交流活動。周丹江、陳芳、薛戰軍老師分別組織了美術、歷史示范課,課后分別進行課堂教學的探討交流。5月,工作站在吳堡中學校長宋秦瑞的帶領下,一行8人送教活動在米脂二中舉行。魯根利美術示范課、張亞飛數學示范課、呼艷梅語文示范課。三位老師借班上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贏得了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起到了示范作用,最終兩校校長確立了“合作共贏、共促發展”的教研思路。6月,在吳堡中學舉行了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丁許浩、馬利利、何娜、魯根利工作站聯誼活動。四站共同承擔了英語、物理、生物、音樂等13節的示范交流課,有效地促進工作站間交流,實現教育資源共享。9月工作站在米脂先第二中學開展美術教研活動,與教師進行初中美術“同課異構”交流活動。10月組織該校教師赴綏德第二中學開展“同課異構”交流活動,課后進行教學經驗交流研討。
工作站為教研課改提供新思路
通過工作站的教學經驗交流活動,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工作站教師梯隊的形成,教師之間互助、共享的意識也逐漸形成。專業素養得到了提升,能總結經驗、發現不足,不斷提高。
特別是四個工作站聯誼教研活動的開展,能將各學校的教研優勢得到推廣,各學科間的融合也能得到提升,使工作站輻射的學科增多。有利于各工作站的成長。開展聯誼教研活動后,形成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校際交流,促進了校校間的教研提升。此次活動也得到了各工作站校方的支持,為以后開始類似的活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真正的讓教師與教師進行交流,學科與學科交流,為教研課改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經過站站交流活動使吳堡縣、綏德縣、米脂縣的幾所學校形成了校校交流教研的新格局。使區域交流逐步成為一種常態化。形成了榆林南部小區域的教學研討發展的學區模式。在交流互助的氛圍下教師專業成長迅速,工作站教師梯建設的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省級站帶動市級站的發展的新格局。
成績與汗水交織
魯根利作為工作站的站長,從任站長的那天起,他覺得是領導給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鍛煉的平臺,工作初期有的方面不是很懂,自知能力有限,擔心無法完成陜西省教育廳賦予工作站站長的責任,他只能摸索前行,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站內的課題,認真地去調研,協同分站的站長共同承擔和完成各項課題任務,每次工作站會議我都很虛心聽同軍咸老師的站長培訓講座,及時反思、調整。虛心向省教科所王霞老師珍老師以及其他工作站站長請教學習。
邁向教育的征程離不開支持,工作站的成績離不開站內的每一位老師,有團隊的支撐,才會有堅持。建設良好的管理體制和一支高素質的團隊,是魯根利教學能手工作站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該站實行站長負責制,同時在子州、米脂、靖邊設立分站,由本站骨干成員負責,實現了站點網絡化、多元化、縱深化,輻射面更廣,影響力也大幅度提高。站內事務民主決策,分站負責協同完成。 以示范教學活動為先導,以課題為載體,優化團隊的業務素質。分站將各校的教學能手加入團隊活動,在課題研究的運作過程中,吸納各分站的其他美術教師參與其中,擴大了團隊。通過工作站活動,該站省級教學能手參與示范課教學共計13人,市級教學能手參與12人,擴充美術教師17人,其他學科教師參加工作站活動。
注意處理好課題研究與示范教學研討的關系,集中力量進行課題的研究工作,推廣學科輻射范圍。由單一的美術課程拓展到歷史、數學、語文等多學科研討。抓基礎教學研究,把課題研究與教師的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此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2014年魯根利老師主持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課題《陜北民間剪紙高中校本教材開發》,他的論文《淺談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在《學習報》教育研究版發表并獲二等獎;《陜北民間美術引入課堂的幾點認識》在吳堡縣論文評比獲一等獎并交流;《淺談高中美術課堂提問的設置》在《青少年日志-教育教學研究》雜志發表。
教育在發展,課程在進步,魯根利和他的團隊將不斷更新觀念,充分發揮工作站團隊的創造性,開拓工作站工作的新思路,為打造精品工作站而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