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額,高效益
作者:韓城市象山中學 曹粉霞
發布時間:2015-11-16 16:47: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班級授課制是我國現階段學校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產生于近代資本主義興起的時代,原本是為較快地普及教育、提高教學質量而設定的,它在一定意義上消除了在分散小農經濟和封建隔絕狀態下,長期的個別教學組織形式的不良影響。但時至今日,班額過大現象普遍,使其弊端不斷顯現:師生個別互動少,感情溝通與交流缺乏,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一、 從課堂教學改革的角度看
最近以來,研討交流式、合作互動式、情境體驗式、自主探究式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地被肯定,被推廣。這是因為,人只有在自主體驗與親身經歷中,才能真正領會、感悟、積累,享受成功的快樂。但是,班額過大,已成為課堂改革的瓶頸。
筆者就有過深切的體會。在討論展示交流的教學模式下,班級人數54人,分9個小組,每組6人,按照理想情況,組內每人發言2分鐘,學生討論約12分鐘;展示交流成果5分鐘;分組點評,每組2分鐘,共18分鐘;教師點評、師生交流10分鐘,共45分鐘。這種安排,從理論上講很嚴密,其實不然。高中學生表現欲望強烈,但表述能力有限,會有些時間上的耽誤,導致45分鐘無法完成流程。這就產生了矛盾:學生討論不充分,不深入,展示就成為空殼;教師評價倉促,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 從德育滲透的角度看
德育滲透于課堂,需要把每個學生作為具有獨特個性的主體加以尊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人格健全知識全面的人才;當班額過大時,教師的個別導引成為稀缺資源,很難讓每位學生都沐浴愛的甘霖,于是,師生之間只剩下單一的知識傳遞,而沒有心靈鑄造功能。時間長了,學生的心趨于孤獨、封閉、冷漠,這種不良因素長期聚集,德育的成效會大打折扣。
因此,班額大小,絕不僅僅是教室是否擁擠的問題。早在兩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倡導因材施教。清代的曾國藩也曾提出“稱譽于廳堂,規過于私室”的主張,強調個體一對一的交流。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應該從聽其言觀其行做起,隨時關注學生心靈變化的軌跡,讓學生感知來自教師的溫暖與鼓勵。這樣才能有鑄造靈魂之效。反思一下,為什么山鄉的孩子對老師那么依戀?除了教師個人才德等其他因素外,班額小、師生交流多是一個極重要的原因。筆者至今難忘小學時老師面對面手把手教練毛筆字的情景——當然那是在每班20人的條件下才有的特殊待遇。
三、 從教育的終極目標看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慶祝“五一”節大會的講話中,這樣分析:“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勞動者的知識和才能積累越多,創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廣大勞動者在內的全民族文明素質,是民族發展的長遠大計。”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而大班額課堂,讓積極活躍的少數人出盡風頭,沉默的卻是大多數。這是老師教學方式的問題嗎?是,但不全是。在班級人數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教師心有余而“時”不足。像昔日孔子那樣,帶著弟子踏青,出現人人各言其志的活躍場面,在大班額制的今天,是難以想象的。孩子的潛能,只有提供了足夠多的符合其個性的滋養,日后才有可能成長為才識,成為社會需要的本領。而小班額,有助于讓每一位學生獲得這份滋養。
四、 從教師幸福感的角度看
另外,從教師的幸福感的角度看。多年來,因種種原因,全國各地都有班額較大的情況,教師工作任務普遍繁重,若能對此加以改變,教師對教育事業本身的熱愛一定更以濃厚,工作創新會更容易、更有效果。
總之,逐步實行小班額,把課堂陣地還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到關愛和培育,讓教師體會到育人之樂,更是實現教育良性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愿小班額、高效益的教育新時代,早日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