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要重視讀的作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并有所延伸、有所創新。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堅持以讀為主線,使學生讀通、讀懂、讀出感情、讀出見解,進而達到讀用結合的效果。本文將談談我在閱讀教學中的體會,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師榜樣示范,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

學生是否喜歡閱讀,很大程度取決于成人是否喜歡閱讀。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對書籍的態度取決于教師對書籍的熱愛程度。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一個熱愛閱讀的老師,他的學生肯定也會喜歡閱讀。因此,要想學生喜歡閱讀,首先要向學生展示一個喜歡閱讀的教師形象。筆者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坐在班里靜靜地看書,當學生們看見老師陶醉于書香時,他們對書籍會多一份好奇,這種好奇會讓學生們向書籍靠近。一天、兩天,安靜的學生多了;三天、四天,看書的學生多了;一個月、兩個月,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安安靜靜地捧起一本書。

二、積極引導,指明閱讀道路,教會閱讀方法

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爆炸的時期,信息含量大、變化快,看所有的書是不可能的,應有選擇地看。學生讀課外書時,教師要做一盞“導航燈”,利用閱讀課使學生習得閱讀方法,引導他們在閱讀的道路上探索、尋寶。

閱讀中,會出現這樣的通病——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出現這種情況時,筆者注意培養學生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能力,對于自己所需要的優秀作品,細細品讀,其他內容可采用略讀形式。筆者還注意引導學生邊看書邊質疑,并通過自己查詢資料分析解答,從而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慢慢地,學生們突破了瓶頸,看書的興趣更濃厚了,過關的質量也更高了。

需要注意的是,讀書就像人吃核桃一樣,核桃是有營養的,但吃一個就等待大腦發生什么奇跡,那是不可能的。教師讓學生閱讀,也不要巴望著能發生什么奇跡。小朋友讀書重在培養習慣,只要了解內容、得到樂趣即可,切不可咬文嚼字,像一些教師要求的那樣又是找好詞,又是抄好句,把一個快樂的享受變成一種學習負擔,好不容易捧起來的書又要扔掉了。

三、督促學生每天閱讀

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在每天的口頭作業中,筆者都布置閱讀半小時課外書的任務。通過短信的形式,并讓家長通過一些婉轉的問題了解學生的看書情況,在學生的作業記錄本上,在當天學生記錄閱讀半小時那條作業旁邊,寫下家長觀察學生閱讀情況的評語,可多可少,重點就是學生當天在家的閱讀表現。第二天,到學校時,只要學生的作業記錄本上爸媽寫評語的都有星星獎勵。然后將評語分類,表現好的當眾表揚,學生看書熱情更高了。表現不好的,和其父母私下里溝通,找出問題,幫助其進步。

四、多讀是閱讀教學的第一目標

一些著名特級教師的閱讀教學都十分重視讀的訓練,如李吉林、靳學彥、于永正等特級教師的閱讀教學都突出體現了一個“讀”字。可見熟讀課文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

學習一篇課文,需要反復讀。學生閱讀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初讀、細讀、深讀和熟讀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應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初讀課文,即預習課文,初步感知大意。目的在于認讀生字、疏通詞句,大致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明白的問題。細讀課文,即從語言結構入手,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與思想感情。包括分層、分段讀,逐句逐字的讀;對文章的語言、結構、思想等進行細致研讀,將思路、感情理清。深讀課文,即對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做深入研讀,包括探尋作者的構思、立意,體會語感,欣賞精美的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等。熟讀課文,即在理解、評析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通過反復誦讀,默記所要識記的內容,以鞏固所學的知識。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規定的篇目,名家名篇力求達到熟讀成誦。從閱讀程序而言,上述四個階段呈遞進式,層層推進。在教學時應視不同年級的閱讀水平和課文內容的深淺程度而定。但不管年級高低,多讀應是閱讀教學的第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