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構建問題學生的支持系統
發布時間:2015-11-02 16:46:05
【摘 要】導致問題學生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學校教育而言,如何有效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有效的教育力量,幫助和支持問題學生積極有效的轉化。本文主要闡述了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構建問題學生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和途徑。【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構建 問題學生 社會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它是20世紀末由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等人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是當代心理學的最新進展。積極心理學以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并力圖促進個人、社會以及整個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在多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筆者發現,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構建大學生積極社會支持系統的相關研究較多,而對于中小學處于少數和劣勢狀態的“問題學生”的積極社會支持方面的研究較少。青少年學生因年齡小、心智不夠成熟、對自己的行為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出現問題更需要他人特別是身邊重要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因此,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如何構建問題學生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
問題學生及其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
1.問題學生
對于教育而言,問題學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和競爭壓力增大,此類學生的數量也在增加。比較各研究者的觀點,人們普遍認同“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從而導致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
2.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主觀水平上的積極體驗;個人水平上的積極人格特質;群體水平上的積極社會支持。可見,積極的社會支持是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構建積極人格的重要力量,也是個體不斷產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來源。依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積極的社會支持應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積極的團體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使個體能夠感受到來自他人提供的幫助和支持。這種支持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緩解或應對壓力帶來的傷害。所以,對于問題學生而言,其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應該是包括父母、親友、同學、教師以及學校、社區等積極的個人和團體給予的關懷和支持。
構建問題學生積極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性
1.問題學生“問題”產生并非單一因素的作用
問題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身體、人格等外,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教師和家長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往往過多地關注孩子自身的內在因素,而忽視了孩子生活和成長的外部環境。
2.問題家庭造就問題學生
有研究表明,家庭正常積極功能的發揮與青少年問題行為有顯著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青少年學生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結構、家庭氣氛、父母的文化素質和行為習慣等,都對子女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據筆者調查顯示,問題學生的80%以上出于有問題的家庭:祖輩同住;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管教;單親家庭;家庭成員關系不和,矛盾頻繁;父母不務正業,行為失范等。
3.師生關系不融洽
在當今的教育體制下,學習成績成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教師和班主任普遍存在寵愛優生,訓斥學困生,忽視中等生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氛圍中,問題學生經受了太多的孤獨、挫折:被教師誤解,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當眾批評或體罰等。他們要么對教師充滿了怨恨,要么對自己失望,心理失衡,問題行為也就相應出現,甚至會愈演愈烈,導致犯罪。
4.國家培養目標對教育的要求
關于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從不同的視角對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育要把育人作為根本目標,學校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1]。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2]。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3]。學校要為家長提供促進孩子發展的指導意見,協助他們共同解決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4]。
如何構建問題學生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
1.一個中心
“一個中心”是指學校應建立一個問題學生學習支持中心。支持中心是為滿足問題學生個別化的教育需要,關注每一個問題學生的成功學習和健康成長而建立的學習支持系統。該中心由特聘特殊教育專家、學校心理輔導教師和優秀學科教師組成,對問題學生的心理、行為、學習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診斷、評估,并提供認知、情感和學業等全方位的教育干預,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幫助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支持中心以對問題學生教育為己任,通過與學校、教師、家長的多方合作來促進問題學生的有效轉化。為了保證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中心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制定好支持計劃(IEP),并將計劃的內容和執行方案及時告知家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支持中心還要關注問題學生在普通課堂上的學習及表現,爭取獲得科任教師的支持與配合。
2.三個支持
⑴家庭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已經證明,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高度相關,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家庭因素。西方心理學研究者Palmer的研究也證明,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教養方式越溫暖越投入,其子女的不良行為就越少。因此作為問題學生的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家長應當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在行為和思想上為孩子作出表率,在給予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質支持外,還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家庭溫暖、親密、支持和愛,使孩子體驗到父母的關心和呵護,愉快地接受家長的引導和教育。
⑵學校支持:學校是繼家庭之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場所,學校里的各種關系比如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都將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學校應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營造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創設有利于問題學生積極轉化的有利環境和有效資源。
⑶社會支持:促進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發展是整個社會教育體系的主要目標,抵制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力量要靠增強社會的積極支持力度。社會各界要自覺地營造適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牢固樹立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觀念,加強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采取各種有力措施,掃除社會種種丑惡現象,特別是凈化學校周邊的教育環境。社區應積極組織專家團隊去基層宣傳心理學知識,或開設家長學校,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等。
3.六個途徑
⑴全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有責任對全體師生實施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在現有的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的基礎上,重視全員全程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專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外,班主任、科任教師等都應該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積極推動者;除了開設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課、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外,社會實踐、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等都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⑵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學校應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和培訓,使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優化家庭教育環境,與孩子進行平等和諧的心靈溝通;能夠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在生活中為孩子樹立榜樣,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和感染孩子。幫助問題家庭解決“問題”,實際是在推動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水平,實際是在發揮家庭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⑶落實好個別教育支持計劃:個別教育支持計劃(IEP)是指問題學生學習支持中心在對問題學生進行評價、診斷、評估后所提供的認知、情感和學業等全方位的教育干預計劃,是問題學生獲得特別教育支持的重要依據和手段。IEP一般包括以下內容:a.學生在某方面現有的水平和狀態;b.本學期要達到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c.所提供的服務和教育支持;d.對所提供的支持有評估、反饋和調整。支持中心將這一計劃落實到人,并與學校、家長達成共識,以滿足問題學生不同的教育需求,使問題學生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能夠享受到生活的快樂。
⑷建立家校聯絡平臺:在問題學生的教育方面,網絡也為家校聯絡搭建了平臺。支持中心可以通過QQ、微博、微信等數字與網絡媒介平臺,把對問題學生的支持計劃、實施過程及反饋意見等,及時地發送給家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家長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接受教育專家的指導,向支持中心反饋孩子的有關信息,以達到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有效溝通與聯系。
⑸建構多元的評價機制: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和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的評價體系對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建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評價機制。具體來說,就是學校和教師要改變單一的以分數評價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首先要加強素質教育,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和報告制度;其次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即除了教師作為評價者外,還可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與目的,科學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使學生通過評價及時準確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進而明確努力方向;最后是評價方式多元化,即學校根據不同的情境和要求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如采用測驗法、資料法、問卷法、談話法、觀察法等。
⑹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活動:學校應面向全體學生,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內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展多元智能,探尋自己發展的方向。問題學生通過活動挖掘自身資源,轉化內部沖突,從而樹立起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
綜上所述,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構建問題學生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無論是從學生個體的發展,從家庭的和諧,還是從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
[2]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3]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4]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5]陰國恩、曹瑞、徐麗:《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年第6期,第819-823頁。
[6]劉毅、宗嵐等:《借鑒積極心理學理念,探索貧困生教育新思路》,《繼續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第65-66頁。
[7]劉桂芬:《積極心理學理念下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371-372頁。
[8]戴家雋、莫閑等:《青少年社會支持系統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21期,第7-11頁。
[9]李強:《社會支持與個人心理健康》,《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第67-69頁。
[10]張劍車、王志勇:《構建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確保學生培養質量》,《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第23期,第38-3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