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性探析
發布時間:2015-11-02 16:45:07
【摘 要】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中介,已經越來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高校研究生群體中亦非鮮見。本文通過對新媒體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新內涵的探討,加之對研究生主體性新特征的分析,總結探索出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創新路徑。【關鍵詞】新媒體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徑
2015年伊始,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繼中發[2004]16號文件提出的“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規定的高校輔導員應具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職業功能之后,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最新指導。身處新媒體時代的研究生多為“90后”,思維活躍、價值多元,如何利用新媒體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課題。
新媒體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新內涵
“新媒體”是伴隨著新技術而出現的媒體形態,一項新技術的產生都有可能催生出一個“新”媒體。從狹義上理解,它是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如網絡、手機、數字報刊、數字廣播、數字影視等。新媒體具有數字性、富樣性、交互性、即時性等特性。新媒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發生了巨大變化,它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內涵,體現出新的特征。
1.傳播技術的數字性
新媒體以數字化為傳播手段進行跨媒體、跨時空的傳播,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有線、無線通訊技術傳送至電腦、手機等數字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這一切都是通過數字交換實現的。從BBS到微信,從交友到購物,高校研究生已經習慣了這種數字化生存方式。
2.傳播媒介的富樣性
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會用到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載體,在人體感官方面可能接收到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動感等多方位的體驗。技術的進步推動媒介的更新換代以及功能增長,使傳播媒介種類層出不窮。如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智能手機,豐富多樣的終端媒介為當下的研究生提供了圖文音像合一、視聽感官綜合的使用體驗。
3.媒介體驗的交互性
這是新媒體的真正魅力所在。個人作為事件的發起人、傳播人、點評人而出現,使用數字媒介進行信息交流,能夠獲得準確及時的反饋。不像傳統媒體是“一對多”模式,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像極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灌輸、單向、缺乏互動。新媒體以共生共享為最大價值,它從誕生之初就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教育就是要以學生為本,由單向的、等級明確的模式向分享式、教學相長的模式轉變。
4.傳播時空的即時性
新媒體具有全天候、全覆蓋的特征。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在電子信息網絡覆蓋的地方發送或接收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也可以隨之擴展,即時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一條心情記錄、微博、朋友圈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他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波動。如果在某些突發事件的前期,教育工作者就能捕捉到蛛絲馬跡,就可以將部分突發事件控制在萌芽狀態,這將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研究生主體性的新特征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最高層次學歷群體,作為受教育者主體具有明顯的自身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的相對成熟性
研究生經受本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實踐鍛煉。思想上表現成熟,自主意識漸強,知識信息量大,對各種思潮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對自身需求、未來發展也有更加清晰的認識,部分人體現出較為功利性的特點,如在就業上更多考慮的是短期待遇,而非個人興趣,更非人生價值實現。政治上他們擁護黨的領導,整體積極上進,同時也有部分研究生出現理想動搖、信念滑坡的現象。如在本科已成為黨員,認為在校園活動中沒有必要再積極表現。另外,在價值多元、信息暴增和選擇紛繁的今天,研究生信息接受更加具有主動性。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接受與否、何時何地接受,以及接受多少的問題。諸多借助新媒體傳播的、標榜西方普世價值的、抹黑我國黨和政府的言論,對研究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惡劣影響。
2.心理發展的階段沖突性
現階段研究生主體為21至25歲,根據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1]這一年齡正好處于成人早期(20-25歲),其群體社會心理危機表現為對親密的需求與現實的孤獨之間的沖突,正面效應是與重要關系者(如配偶、朋友)組成密切關系,能夠與他人分享相互關懷,同甘共苦;反面效果是逐漸增強的成人意識,對集體的依賴性減弱,時間的自由讓他們寧愿獨處也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現實中確有部分研究生有強烈的社交欲望,但隨著手機等新媒體的發展,卻又成為“低頭族”、“社交恐懼者”,甚至“冷漠的一代”。這一時期的研究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具雛形,但也具有相當的可塑性。
3.組織結構的分散復雜性
研究生班級組織概念弱化,專業方向多,人數差別大,培養計劃不同步,學習方式較為松散,多以個人研究和小組學習討論為主,集體學習為輔,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教育氛圍。生源包括統招生、委培生、自籌經費生等多種類型,已經具有相對穩定的家庭、單位等社會關系,如供職于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另外,由于研究生年齡差異大,多數人成人意識漸強,對集體的依賴性減弱,第二課堂活動難以開展。這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發復雜。
4.實際問題的現實壓迫性
⑴經濟生活渴望獨立。研究生年齡增長,自主意識增強,普遍具有結束依賴父母經濟支援的想法。但依照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物價水平,大部分研究生無法完全在經濟上獨立生活。部分研究生甚至還要承擔奉養父母、撫育子女的生存壓力。
⑵學習科研任務繁重。僅以西安某外語類高校為例,翻譯碩士每人須在三年內完成15萬字(英漢互譯各7.5萬字)的翻譯量。學術型研究生既要進行創新性研究,參與課題、發表論文,還要擔任導師的助教,或協助科研,或完成部分本科教學。
⑶感情生活處境尷尬。目前“剩男”“剩女”已經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研究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到達適婚年齡而未婚,承受社會傳統輿論壓力較大,被父母親人“催婚”甚至“逼婚”的研究生不在少數。
對研究生進行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
新媒體技術方興未艾,它會伴隨技術進步逐漸展露出新的特征。認識新媒體及研究生的主體性特征,有助于教育者有針對性地運用好這把“雙刃劍”,加強和改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制度、隊伍、技術等多層面,探索新途徑,取得新成效。
1.完善法律法規,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立法部門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已制定上百件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但他們還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尤其是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法律的滯后性尤為凸顯。應當通過科學的立法規劃,制定出新媒體運用的原則性規定,明確各類法律主體責任,建立相應究責制度。從立法上確立新媒體的良性導向,為思政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教育行政部門要依法執政。通過定期培訓,不斷加強自身新媒體素養;加強監管力度,落實問責制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對不良信息傳播者進行追責。切實為高校乃至全社會創造良好的新媒體氛圍。第三,高校應加強新媒體管理頂層設計。黨政領導需要提高認識,重視新媒體。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找路子、建平臺、投資金;建立與輔導員工作績效掛鉤的考核體系;建立相關培訓長效機制;通過工作競賽、成果展示等活動形式,營造重視新媒體工作大氛圍;如定期舉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骨干培訓班、專題論壇、輔導員網絡思政技能大賽等。
2.提升媒介素養,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隊伍保障
波茲曼認為:“媒介即隱喻……它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2]這說明媒介本身已經成為內容,要提升內容的吸引力,就必須掌握媒介新技術。
⑴高校決策者應重視新媒體隊伍建設,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矩陣。由校黨委一把手牽頭負責,縱向建立新媒體發展校級層面機構,指導各職能部門、院部系所的新媒體工作,再由研究生會等其他研究生學生社團組織擔任基層抓手,自上而下地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橫向建立研究生導師、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研究生輔導員為主的新媒體工作骨干。形成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分層負責,分工合作,各有側重的局面。
⑵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注重媒介素養提升。在知識層面,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原理。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對輔導員提出了由能手向專家成長可供參考的進階步驟。初級:“能熟練使用……新媒體技術;能及時研判網絡輿情”;中級:“通過……網絡平臺主動發布相關內容,吸引學生……,引導網絡輿情”;高級:“……開展深入的研究;……指導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也為輔導員明確了職業化、專業化方向。在技術層面,高校新媒體隊伍建設應以服務、教育、管理學生為宗旨,提高可讀性為目標,增強凝聚力、吸引力為要求。在項目設置、主題選定、圖文呈現上更加貼近研究生,幫助其解決思想、學習、生活與情感上的實際問題。
3.加強網絡建設,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臺支持
首先是完善網絡基礎設施。網絡硬件設備是新媒體發展的基礎,購置儲存設備、數據交換設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建立有線、無線校園網,搭建3G、4G網絡基站,構建全面的數字化校園。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化”對接,真正體現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利用虛擬網絡彌補研究生心理發展沖突。第二是建設紅色網絡平臺。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旗幟鮮明地在校園網站、微博、微信平臺發聲發響,建立網絡社區,QQ群、朋友圈,在校園文化中主動出擊,占領陣地。利用新媒體的富樣性,在新媒體上傳紅色書籍、紅色歌曲、紅色電影,使學生能夠即時查看。針對研究生思想成熟獨立的特征,應摒棄高高在上、空洞說教的形象,采取自由平等、開放互動、活潑多樣的方式,如漫畫、動畫、微電影等形式解決思想與實際問題,幫助研究生扣好學生時代的人生扣子。
結語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沖擊著研究生的思維模式、心理發展、學習科研以及生活方式。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挑戰。但是,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只是手段和載體,而任務的實質和內核沒有改變。我們要將新媒體視為機遇,將研究生培養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4]
參考文獻:
[1]Erikson,E.H.The Life Cycle Completed:A Review(New York:W.W.Norton& Company,1982).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12-13頁。
[3]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4-66頁。
[4]蔣宏、徐劍主編《新媒體導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