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較高。見習與實習是高校學前教育師范生人才培養的基本環節,對于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至關重要。針對這項工作開展過程中在管理、指導、評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應形成高校與幼兒園聯動管理的模式,從而提升學前教育師范生見習與實習活動的有效性。【關鍵詞】學前教育 見習 實習 有效性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學生不但要掌握廣泛的學前教育基本理論知識,還要熟練應用各種幼兒園實用技能,因此,學生除了在校內進行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之外,還要走出課堂,深入一線幼兒園教學單位,進一步獲得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實踐經驗,才能具備一名合格幼兒教師的職前素質。而見習與實習恰恰是學生獲得基本職前素質的必備途徑。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單位,所開展的見習與實習工作是否有效呢?這直接決定了高校學前教育師范生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對見習與實習工作加以反思,是十分必要的。[1]

見習與實習工作有效性的內涵

有效性是指人們完成某件事情并達成預期的結果,與之相反的就是“無效性”。有效性也被稱為“效能性”,反映的是所要達成的積極的或肯定結果的實現程度[2]。如果進行了某項活動,得到的結果與個人需要或社會期待相吻合,那么就是有效的,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投入,卻未得到預期的結果,那么這項活動就是無效的。因此有效與無效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所得結果與期望值相差較大,即是“低效”的,也通常會被認為是無效的。而做任何事情,人們通常都希望在合理的付出后,能獲得最大的回報,即實現活動的“高效性”。這是人們在進行任何活動時的基本價值訴求。

見習與實習工作的有效性,就是指當學校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見習與實習活動后,學生積極參與了該項活動,并獲得了應有的學習經驗,學生素質得以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人才質量得到社會的認可,這說明見習與實習工作是有效的。當然,這種有效性不僅體現在短期內,更多的是長期性的體現,如,學生入職后的工作表現等。

可見,見習與實習工作不僅要開展,還要富有成效地開展。不僅要有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也要有利于高校的社會聲譽,這項工作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當減少“低效”的見習與實習活動,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見習與實習工作的“高效性”。

影響學前教育師范生見習與實習工作有效性的因素

1.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是否合理

師范類本科生在參與正式的見習與實習活動之前,都會在學校接受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而專業課程設置可分為理論課、技能課、實踐課等不同的類型。學前教育專業除了學前教育學、心理學、幼兒園各科教學法(含實踐環節)等基本理論課程,以及琴法、舞蹈、美術等技能課程之外,還要進行試講、微格教學以及滲透在理論課程中的實踐環節課程的學習。而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是否合理,是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訓練的關鍵,合理的實踐課程設置,能使學生獲得課程設計、語言表達、教學組織、教態等方面的系統訓練,獲得一定的感性經驗,這就為學生進入幼兒園參與見習與實習活動打下了基礎。如果學生實踐課程的學習比較扎實,那么其見習與實習效果相應就好,反之亦然[3]。

2.指導教師專業素質是否夠高

指導教師分為兩類,一是由高校指派的見習與實習帶隊教師,一般由學前教育專業專職教師擔任,負責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二是由實習幼兒園各班委任的指導教師,他們是幼兒園一線教師,負責對來班實習學生進行直接指導。指導教師全程對學生的見習與實習活動進行指導,會對學生下達實踐任務、提出要求、幫助解決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指點迷津、考核評價等。高素質的指導教師認真負責、態度誠懇,會給學生以有效的幫助,對學生形成穩定的實踐能力、塑造學生入職態度產生積極的影響。

3.學生參與見習與實習的態度是否積極

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學生是見習與實習活動中最積極的因素,他們對待這項活動的態度是怎樣的,會對活動的結果產生直接影響。積極性高的學生,往往態度端正,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按時完成實踐任務,并主動求教,積極思考,努力調整自己,力爭通過一線實踐環節來提升個人能力,取得最大收獲。因此,做好見習與實習工作的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對這項工作有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保證見習與實習工作的有效性。

4.考核評價方式是否科學

考核評價是見習與實習工作不可缺少的環節,其方式是否科學合理,能反映出這項工作成效怎樣。要想獲得真實可靠的結果,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呈現見習與實習的效果,否則可能出現以偏概全、掛一漏萬的情況。科學合理的考評方式還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學生認真對待實踐活動,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以取得較好的實踐成績。

5.實踐基地建設是否完善

實踐基地建設是否完善,承接高校實踐活動的工作方式是否成熟,園長、教師所持態度如何,各種軟硬件設施是否到位,這一系列與實踐基地相關的問題,都會對學前師范生參與幼兒園實踐活動的態度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見習與實習的有效性。成熟的實踐基地與高校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比較重視高校的實踐工作,也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指導機制,能夠給學生切實的幫助。

提升學前教育師范生見習與實習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1.調整課程設置,增加實踐環節比重,彰顯學前教育專業特性

學前教育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對學生技能要求和實踐能力要求較高,而傳統的課程設置是以理論課為主的,學生掌握了廣泛的理論知識,但對幼兒園教育實踐了解甚少,在見習與實習中往往感到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入職后不能盡快適應幼兒園工作,“成長周期”比較長。因此,加大實踐課時數和學分,從大一起每年遞增見習時間和頻率,制定層級性見習任務和內容,進而形成穩固的見習體系,使學生在大四參加實習之前就對幼兒園工作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在實習中就不至于產生難以上手的感覺。而對于實習工作,則應增加實習時間,提高實習成績在學生學年綜合考評中的比例,使學生通過實習真正熟悉幼兒教師身份,有足夠時間鞏固初步形成的實踐技能,對實際教學生活有充分的體驗。這對提高學生專業認知度,形成穩定的專業態度和素養十分有益[4]。

2.建立全程跟蹤指導機制

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是提升幼兒園見習與實習工作成效的關鍵。幼兒園各項工作比較瑣碎,除了教學以外,保育工作占有很大比例,學生初步接觸幼兒園真實教育情境,難免會產生很多疑問,指導教師應針對學生特點,根據見習和實習任務、內容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一對一的指導,逐步形成本專業指導教師與實習點指導教師聯合進行的全程跟蹤指導機制[5]。例如,在實習工作開始前,學校指導教師應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特點,開展實習動員工作,幫助學生作好實習前準備,包括心理上的準備,確定實習目標、任務、內容等,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注意事項等。實習進行過程中,學校指導教師要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幼兒園,觀察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及時輔導答疑,每天應開通電子信息交流平臺,使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提問、討論、答疑。幼兒園各班指導教師則應從早到晚對學生實習情況跟蹤指導,針對具體問題隨機展開指導,包括檢查教學活動方案、準備教具、教學環節指導、點評教學過程、日常保育工作完成情況等,與此同時,學校指導教師與實習點指導教師要及時交流,互通有無,全面掌握學生動向,形成全面的、科學的、有實效的指導機制。

3.形成高校—實踐基地聯動管理模式

見習與實習工作要取得實效,做好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對這一工作進行管理不是單方面所能為之,要形成高校與實踐基地聯合管理方式才能發揮最大效應。

實踐活動開始之前,高校應提前與各幼兒園取得聯系,商討見習或實習的具體時間、任務、內容等,幼兒園則根據校方要求并結合本園實際情況進行安排,互相協調并最終確定相關事宜,達成一致。實踐活動進行過程中,雙方要保持溝通,在協調中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務,遇到問題時,雙方協商解決。實踐活動結束后,要根據考核制度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考評。采取學校指導教師與幼兒園指導教師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給學生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結果。

此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與完善也不可小視。高校與幼兒園應建立起彼此信任、互幫互助的關系,每年定期召開實踐基地工作會議,商討實踐活動相關事宜。各幼兒園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努力提升見習與實習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韓波、母遠珍:《學前教育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遭遇的困難及解決策略》,《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8期,第127-129頁。

[2]閆莉莉:《論高校師范生實踐教學的有效性》,《理論觀察》2012年第5期,第136-137頁。

[3]王冰、于海英、王慧:《地方高師院校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教育與職業》2013年第2期,第81-83頁。

[4]羅偲:《高校學前教育微格教學技能訓練模式研究》,《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第146-147頁。

[5]瞿曉勇:《高師音樂教師教育中的見習與實習》,《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2期,第133-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