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本科生跨文化英語能力的培養
發布時間:2015-11-02 16:21:36
【摘 要】社會的發展要求本科畢業生跨文化英語能力指的是具有跨文化的主觀意識,擁有面對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轉換能力。本科生的跨文化英語能力培養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建設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選擇合理的教材,同時營造英語文化交流的氛圍,提供給學生實踐鍛煉的場所。【關鍵詞】跨文化 文化素養 交流能力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間交流的日益加深,當前的大學生步入社會后面對著更多的英語交流機會,跨文化英語能力成為本科生的基本要求[1]。現階段的英語教學離實際尚有一定的差距,學生面對跨文化英語場景時語言能力明顯不足。革新英語教學的教育理念,把英語的學習和文化知識結合在教學當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英語能力是當前英語教學急待解決的難題。
本科生跨文化英語能力的理解
跨文化的英語能力指的是面對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人士交流時,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選擇適合場景的詞語和語句,順暢地交流。
英語語言的文化范疇通常包括人的價值觀念,語言邏輯思維方式,文化的發展史等[2]。文化理解的偏差會導致交流的不順暢,容易發生誤解甚至阻礙正常的交流。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育的目的是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面,具體的表現就是英語語言的學習由單純的知識技能學習,轉向對于語言背后文化內容的了解,在兩種文化交流時熟練地轉換。
本科生跨文化英語能力的要求
1.滿足社會需要的培養目的
當今的中國,與國外的交流日益頻繁,用英語與外國人士進行交談、工作已經成為常態,無論是出國訪問,還是技術交流,經常需要用英語交換信息。在原有大學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技能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3]。不同的文化對于交談的潛在要求、判斷標準有著明顯的不同。本科生英語教學工作的目的就是完善已有的英語結構,為繼續深造、步入社會工作奠定堅定的基礎。
學生是社會的骨干力量,跨文化英語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面對中外文化交流時換位思考的信息重組,掌握不同的行為規范,避免理解差異帶來的思想沖突,有效地應對文化背景帶來的不利影響。突破單一思維的局限性,開闊眼界,構建聯系中外的知識體系,將語言知識由單純的紙面掌握轉向實際的應用實踐,真正體現出語言交流的本質。
2.跨文化的主觀意識
跨越兩種甚至多種文化交流時,首先應認識到文化的差異性。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具體包括中國文化和國外文化知識儲備[4]。漢語的思維方式是謙讓式,喜歡客套,把對方放在第一位,而說話本人放在從屬的位置,以突出對對方的尊重。而英語把自己放在首位,直接提出觀點,習慣直奔主題。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表現現象找尋背后的文化內涵,雙語交流時能自行在頭腦形成文化切換的機制,較為完美地實現兩種“母語”的文化遷移。
3.文化英語使用能力
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而英語交流的主要對象就是英語國家的人士。實際的英語交流時會發生在不同的場景,如餐廳、寫字樓、工程現場等,交流的對象身份各異。經過跨文化英語的教學后,學生了解交流者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和邏輯思維方式,熟練掌握用英語交流的語言規律,英語語言的熟練程度明顯提高[5]。
本科生跨文化英語能力的培養路徑
培養本科生跨文化的英語能力,學校和任課教師的教學觀念應先行。深刻認識到,本科生階段英語學習的目標是通過四年的英語教育,擁有中英兩種文化范疇的交流能力。按照現有的教學資源,逐步建設符合跨文化交流要求的英語教學體系。
1.明確的培養目標
本科生跨文化英語能力的培養目標明確,與學生的專業方向、畢業后可能從事的職業緊密聯系起來,既保證實用性,又具有前瞻性。教學計劃制定時需將本科生的跨文化英語能力細化到具體的指標,列出考核標準,便于任課教師執行。
跨文化英語能力培養的對象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教學時間相對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廣度與深度也無法與英語專業的學生相提并論。保證本科生經過四年的教育,具有基本的跨文化英語交流能力,能夠與母語為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日常性的交流,掌握常見的英語背景文化知識。
擁有跨文化英語交流的思維。對于英語語言的理解,客觀上學生更多依靠直覺的認識。缺乏深度的了解、思維的不足導致以自學為主的大學期間、工作后的再次充電都帶有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卻收效甚微。而通過科學的培訓,學生畢業步入社會,擁有對于英語知識體系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面對問題時明晰學習的路徑,有的放矢,整個職業生涯受益終身。
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現代的高校教育過度重視應用知識和技能訓練,中國的優秀文化卻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向外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同樣如此。人文素養的缺乏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他們看世界的眼光。跨文化英語能力的培養出發點是增強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了解,但客觀上也加強了本國文化的深層次學習,提高了兩種語言運用的得體性。在中國和英語環境中,合理地遵循不同國家環境的語言傾向,把大學生培養為具有綜合素質的社會棟梁。
2.教師是第一執行者
英語教師是跨文化英語能力的直接培養者,是將新的教學理念付諸于教學實踐的直接執行者。教師首先應具備跨文化英語的交流能力,充分了解跨文化英語教學的切入點,擁有足夠的教學技巧,對學生的跨文化英語交流能力充分了解。文化涉及內容寬泛,問題多多,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具備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有創新精神,大膽地采用新的教學手段,保持與時代的接軌,將文化意識的觀念深深植根于學生記憶當中,解決語言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問題,提供給學生興趣的著眼點,把英文語言的學習與對于客觀世界的了解融為一體,實現生活與實習的理想結合。
3.合理的教材選擇
教材是教師授課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信息來源。教材增添的內容以常見的多元英語文化內容為主,講述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行為特點等,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文化,并帶有擴展性,引導學生自行深入的學習研究。精讀為主,泛讀為擴。精讀教材是課堂的內容構成,體現基本的文化構成,主要的知識、常用的語言環境等。保證既能短時間提高跨文化英語的交際能力,又能形成基礎構架,為學生的自學鋪墊路基。
教材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喜好、接受能力和專業需求。現在的大學生擁有了獨立的主見、個性的判斷能力,喜歡主動接受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事物。當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傾向達成一致時,會迸發出驚人的學習動力,效果明顯,事半功倍。增加的文化內容與高等院校英語的要求相符合,把需要占據的知識點融合其中,可以增加淺顯易懂、含有重要文化知識點的西方經典作品。西方的經典文學作品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文化的理解程度效果明顯。
4.英語文化交流氛圍的創造
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英語文化的交流氛圍。語言與文化單純依靠理論學習,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加深文化的理解,發現存在的不足,并在隨后的學習中加以改進,才能事半功倍。更為重要的是,創造的氛圍模擬交流發生的場景,帶給學生實際的代入感,增強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從課堂做起,安排一定的課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互換角度,以相反視角來學習和理解跨文化的英語交流。整個交流過程,學生成為主角,教師只是交流氛圍的創造者、引導者和判定者。有條件的學校,邀請外教和留學生參與其中,進一步增強實際性。
參考文獻:
[1]王春燕:《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教育與職業》2013年第9期,第114-115頁。
[2]任楊、楊丹:《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點與方法》,《教育探索》2014年第5期,第55-56頁。
[3]羅湛:《關于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基于跨文化的視角》,《教育探索》2014年第11期,第37-40頁。
[4]李玲:《基于中西文化解析視角的大學英語自主閱讀探索》,《中國成人教育》2013年第14期,第157-158頁。
[5]郭乃照:《教師文化信念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國高教研究》2014年第14期,第106-1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