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受眾需求為主”的 雙語節目主持人的創新培養策略構建
發布時間:2015-11-02 16:20:48
【摘 要】現階段雙語節目尚處于探索階段,憑借語言優勢向受眾傳遞高效信息,受眾對節目信息選擇權與需求量的增加促進雙語節目的發展。同時由于自身語言特性,其在語言教學、跨文化交流、方言傳播、普通話傳播、現場直播方面都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由于起步較晚,各院校還未形成一定規模的雙語節目主持人培養,因此,未來新型播音主持教育新方向之一便是培養專業的雙語節目主持人。筆者在本文中指出創新型培養雙語節目主持人的方法,從而科學地提高學生外語水平即把握掌控雙語節目的能力,同時加強校媒合作平臺,以逐級的系統教育培訓,使學生成為合格的雙語節目主持人,滿足國內市場對雙語主持人與播音員的需求。【關鍵詞】雙語主持人 雙語節目 主持人培養
引言
未來主流思想的宣傳必然需要通過差異文化的傳遞而依靠傳媒行業的力量,因此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對雙語節目提出了更為強烈的發展需要,而雙語節目表現方式及其類型也在不斷變化。早期主要是社教類英語節目,而今發展至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雙語越來越為普及,同時也獲得更為明確的概念。
國內雙語節目應當是具中國特色、高效而直觀的節目,只有根據國內思想實際情況,才能立足本國的傳統文化與獨特性。因此,媒體應當挑選出具雙語能力的傳媒人才,制作出符合需要的雙語節目。而作為信息傳播最直接也最終的一環——主持人與播音員,通過每天傳遞各類信息,在熟練轉換語言的同時運用播音技巧以傳遞信息。雙語主持人、播音員在這一信息共享平臺也承擔著重要的資源,同時也是當前社會所稀缺的人力資源。本文將針對當前的全球化傳播背景,分析國內雙語節目發展趨勢,從而培養能適應市場趨勢的雙語節目播音員與主持人,同時,根據筆者五年的學習與工作經驗,對雙語人才的培養進行模式框架的設計。
雙語節目主持人培養的緊迫性
國內現有在職主持人、播音員三萬余人,但是在國際背景下,針對重要國際問題等方面,精通兩種以上語言并能嫻熟運用多種語言體系,準確獨立地實現跨文化信息溝通的雙語主持人、播音員人才資源匱乏。
表1
在我國央視里,具備掌握雙語能力的節目主持人也十分稀缺,央視中可稱之為雙語主持人代表的僅有陳偉鴻、芮成鋼、朱迅三人,此外,歐陽夏丹、王雪純、楊銳、董卿等人也是具備嫻熟外語水平的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到2013年為止,中央電視臺共有310名在編節目主持人,然而具備雙語主持能力的主持人比重還未達10%。同時由于現代視頻制作手段的發展以及轉播技術的進步,電視節目的關注度日益增高,同時以新聞、財經類為主的節目出現了更多國際化文化元素。自央視于 2009 年推出財經頻道后,在數年間增加了多項包括了解重大經濟論壇、對話多國首腦、交流國際各證交所、采訪外籍精英的高端節目。因此在語言上提出了相當高的水平要求,使得眾多優秀節目主持人因自身外語水平不足而被拒之門外,由于人才資源稀缺,芮成鋼在主持多檔節目之余還要擔任采訪記者。憑借外語優勢,芮成鋼成為財經頻道舉足輕重的節目主持人。
全球化傳播的發展,大大豐富了雙語節目類型,使其以多樣化形式呈現于受眾眼前,而在雙語主持人與播音員的人才需求方面也表現出越來越為強烈的需要。
雙語節目主持人的培養現狀分析
國內現有三百余所高校成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但僅有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專門設立該專業的雙語播音主持。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在專業課程培養中設立了選修雙語播音主持課程,以滿足學生興趣。而根據地方語言特色及市場需要,廣州大學、暨南大學成立了該專業的粵語播音主持方向。
本文以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為分析實例,結合國內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培養發現:在學生培養方案中,一般教育選修課應當達到21學分,與英語有關的課程共216個學時,占12個學分;基礎課教育中的必修課要求達到28分;而選修課則需滿足16學分;在播音主持專業中,其必修課為49學分,設立的播音主持課程國內普遍具有一致性;暨南大學廣播電視學在專業基礎課與公共基礎課外,新增傳媒經營管理知識群、網絡與新媒體知識群、營銷傳播策劃知識群、廣播電視藝術知識群、公共關系知識群、傳媒研究知識群、開放創新實驗與能力拓展項目、播音主持藝術知識群、港澳臺與華文媒體知識群多個模塊。豐富多樣的形式令學生可按照自身偏好或需求選擇課程。在播音與主持藝術課程專業選修課中中國傳媒大學添加了雙語播音主持、雙語節目鑒賞、英語口語課三門課程,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傳媒大學在這三門選修課程上只有6個學分。暨南大學多數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所學課程中僅有大學英語、中外廣告發展史、外國新聞事業、外國文學、海外公益廣告、英語新聞寫作、國際傳播、英語新聞編譯、西方現代設計概論這些必修或選修課與跨語言文化相聯系。此外,在課程設置中未有涉及口語傳播等播音主持藝術的專業雙語培養。針對這一現象,雙語節目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需設立專業的播音主持課程模塊。
深入開發媒體資源,創新雙語主持人合作培養模式
在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人才上,應當大力開展校媒合作,語言只有在不斷交流應用中才能熟練掌握,尤其是第二語言,因而提升第二語言的使用水平必須經過大量交流與練習,從而能滿足主持與播音上對語言的嚴格要求。媒體語言是于特定環境下有別于日常學習交流的語言,因而在校園環境中,學生也難以掌握接觸媒體用語并積累一定節目語匯。建立良好的語言環境進行學生的語言學習與訓練是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步驟,因此,各院校應當建設語音實驗室,增強外語師資隊伍,從而成立全面專業的雙語媒體語境中心。
在播音主持專業上所謂的雙語人才是可熟練將兩種及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轉化并應用于媒體環境中,這是教育者及教育機構首先應當明確的培養目標。由于部分語言課程都是單一化設計,或是教授方言、外語,或是培養普通話水平,而未能將二者的轉化置于節目形態中。因而在語言訓練高級階段,以節目為背景是訓練的必要條件。由于高校中關于廣播電視的課程因條件與設備限制,而在模擬環節中以自我模擬為主,缺乏專業性的節目制作、收視壓力及及時的受眾信息反饋,使得該話語場缺乏一定質量,易使人產生倦怠感,同時自我模擬下的學生所學內容僅停留于認識水平,缺乏經驗能力。因而,僅在實際平臺中,才能逐漸成長,發現存在的缺陷。
在粵語方言區域,眾多院校粵語播音主持方向學生都積極參與當地媒體節目,還有部分學生參與某些影視作品的粵語配音。目前,在粵語播音主持方面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因而教學上僅主要針對語音發聲練習,學生僅能通過節目實踐獲得提高語感及語言表達水平的能力。不少暨南大學粵語播音主持學生便參與到《新聞最前線》、《桌桌有娛》、《城事特搜》《靚女幫》這些本地媒體粵語類節目中,粵語方言區域對粵語播音員主持人的需求旺盛,多數學生在校期間便已參與到傳媒企業中。該類節目為粵語學生提供大量實踐平臺,使得學生在錄制乃至直播實踐中成長,不斷糾正粵語使用的缺陷,同時掌握熟練使用粵語進行媒體表達的能力。
在播音主持界,雙語播音主持還未能形成一定規模,由于增加第二語言,文化的差異加大了制作難度,英、漢、雙語節目普遍關注度較小。然而由于社會環境變化,全球一體化,加之受眾對新文化的了解需求使得雙語播音主持節目逐漸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并改變過去過于規范的形式,添加豐富多樣的雙語元素呈現在受眾面前。不斷變化的媒體令雙語節目逐漸普及概念。在當前背景下,只有接觸媒體,與之合作才能向學生提供更加準確科學的教學定位,理解現代雙語傳播環境,具有針對性培養符合要求的雙語節目主持人。
培養雙語節目播音主持人才,訓練設備條件、師資隊伍是必不可缺的硬件,此外優秀的學生也是培養的重要基礎,任何元素的缺失都會阻礙培養進程。因此,組建優秀的師資隊伍,具備豐富的媒體經驗,擁有明確的人才目標,從而掌握當前人才信息,不斷在實踐中強化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利用媒體平臺提高播音主持能力,積累經驗,快速提高在媒體環境下使用雙語進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實現校媒合作,開發雙語播音主持媒體資源從而建立培養雙語優秀主持播音人才的基礎,同時促進雙語節目的發展。為此,高效因保持學生資源供給,延續雙語節目的生命力與新鮮感,賦予受眾易于理解掌握且有趣的雙語節目,獲得所需的信息交流。
結論
綜上所述,盡管培養雙語節目主持人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教育者還是應當做出嘗試與努力,從而滿足社會需求。為此,教育者應當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雙語播音主持教育的新手段,高校科學地培養雙語節目播音主持人才,從而保障在全球化傳播環境下,雙語節目的成長發展。此外,雙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很可能在未來加入企事業單位或融入新媒體平臺從而身為企業職業代言者或媒體新聞發言人。在培養雙語主持人才的美好展望下,于新環境、新挑戰中雙語人才將推動我國傳媒發展,并在中國經濟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賈睿:《當代雙語播音主持人培養模式探究》,《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9期,第136-137頁。
[2]李丹丹:《論主持人的雙語素養》,《青年記者》2008年第15期,第103頁。
[3]趙琳:《全球傳播背景下“雙語”主持人的優勢》,《聲屏世界》2010年第6期,第39-40頁。
[4]閆朝:《播音專業漢英雙語播音員主持人范式探討》,《中原工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第79-81、84頁。
[5]王瑛:《淺析我國雙語訪談類節目的生存及發展》,《當代電視》2013年第12期,第45-4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