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設計教育的先驅,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的包豪斯學院保留了傳統手工藝教學的優秀部分,實行“工廠學徒制”,學校里不以“老師”“學生”互相稱呼,而是互稱“師傅”和“學徒”,每一門課程由“教授”和“工匠師傅” 共同教授,學院內設置了供各門課程實習所用的相關工廠,既是課堂,也是車間。今天以培養出世間著名的平面設計大師岡特 · 蘭堡( Guenter Rambow )的德國卡塞爾藝術學院,依然實行教授工作室制,目前共有8個教授工作室,在進入某個導師的工作室前,學生需自我推薦,寫個人簡歷,并附上自己得意的作品給這位導師,然后導師在眾多的學生中挑選符合自己要求的學生,師生之間有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導師可以挑選到相對滿意的學生,學生也可以選擇合意的老師。而我國的現代設計教育,在統一考試模式下進入學校,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是學院指定的,課程是統一安排的,上課時間長度也相同。老師也沒有權利挑選學生,只能是來啥教啥,是否符合學習這門技藝都得教,事實上有些學生的確不喜歡學習也真的不適合學習某些課程,學生不能換課,老師也不能換班教授。現代設計教學成為一種模式化亦或程式化的教學形式,教師在講臺侃侃而談,傳授理論知識,老師上完課走人,學生聽完課離開教室,獲取學分成為學習的目的。傳統手工藝中溫情的具有人文氣息的師承關系,“親授”教學模式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師生關系松散。手工藝人靈巧的雙手不僅僅是用來勞作,同時也是進行技藝傳授的載體,手有著豐富微妙的情感蘊藏在勞作之中,手隨著個體的差異而制作出來的產品自然在共性中帶有個性,而大機器生產無論生產的產品怎樣精美都不會附帶有油然而生的溫度和情感,同理,手把手地傳授技藝過程也必然如此,飽含了師徒之間的溫度與情感,這也正是傳統師徒情感中所謂的“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了,在當下的教育“土壤”當中,很難建立如此深厚的師生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