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山水畫是以線為主的筆墨,通過線的抑揚頓挫、快慢虛實、濃淡疏密來塑造形象,表達畫家自我的情感,追求的是一種神似和內部氣韻的連貫而不刻意追求形似,畫面構圖也采取散點透視法。典型代表作品有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其中線的運用完美無缺。傳統山水畫中為了表現山體的陰陽凹凸只對物體略加暈染,基本不表現物象的影子。西方繪畫中造型的基礎是素描,注重再現自然景色。西方繪畫素描中的線也是對物體造型和結構的肯定表現。當代山水畫家運用中國畫的筆墨,借鑒西方的造型表現手法進行創作,以更加科學的精神去關注自然,尊重自然的變化規律,研究自然山水的天然結構,繪畫中有了光影、質感、透視、結構的約束,使畫面中的表現技法更加豐富。當代山水畫吸收了明暗光源法使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的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焦點透視法的吸收使山水畫在表現特定景物時,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云、流水、山石、樹木在畫中的比例也可根據空間視點高低變化的需要合理安排。表現出來的物體更容易被觀者的視覺所接受。畫面中虛實關系的處理也可以根據畫面的主次前后關系來表現。物象表現得更加真實、結構更清晰,立體感更強,讓觀者更能體會山水的天然之美。但其表現是建立在傳統中國山水繪畫基礎之上和西洋繪畫有著本質的區別。傅抱石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立足當代,繼承古代,借鑒西方,唯此才能形成自己的中國畫現代形態的中國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