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藍的眼睛》中隱喻的分析
發布時間:2015-10-27 15:59:03
美國的啟蒙讀物《迪克和簡》中的選段作為引子出現在了小說的每一章節前,這本讀物向我們展現的是西方人觀念中的理想家庭模式: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生活在漂亮的樓房里,過著幸福的生活。這與小說中黑人女孩佩克拉痛苦不幸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莫里森將這個選段在引子里引用了三次,每一次都有形式上的變化。第一次是引用了格式規范的語言。其引文完全源于讀本,沒有做任何的改變,標點符號、字與字之間的間隔、字母的大小寫都非常得準確,引文通順、連貫,意思表達清晰、準確。第二次是引用了模糊的語言,引文中字母的大小寫和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標點符號都被取消,整個引文給人帶來很不舒服的感覺。第三次引用時是以意識流的語言形式出現的,不僅大小寫和標點符號被取消,就連單詞和單詞之間的間隔也沒有出現,整個引文就是一大堆字母的簡單堆砌,給人造成一種壓迫的感覺,這是讀者根本無法辨認引文的原意。也就是說,這段關于美好生活的描述經過三次引用,從形式內容正確,內容清晰逐漸變化為形式不正確,內容模糊再到形式完全混亂,內容混沌不堪,莫里森旨在向我們表達兩點:其一是當簡潔、緊湊、有序的句子變得混亂時,我們可以看出白人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通過啟蒙讀物這種媒介逐漸滲透到黑人的思想中,并且給他們帶來致命的沖擊從而使他們情感扭曲,精神錯位。其二是預示佩克拉所憧憬的美好生活就像引文中的句子逐漸變得混亂不堪、支離破碎,沒有一點希望。莫里森使用這種特別的藝術表現手法強化了小說的悲劇效果,使讀者更加深刻地領會到了小說的主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