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菩提祖師無疑是作者高度認同的一個人物。作品中作者鮮有肯定的人物,除了天兵天將、太乙真人、太上老君等木偶般個性色彩不鮮明的人物,八戒、玉帝、唐僧甚至是悟空都有作者批判的缺點,就連觀音菩薩、如來佛祖也被冠上了“一世無夫”“妖精外甥”的罵名。唯有菩提的形象在作品中是相當高大和光明的,他是悟空的授業恩師,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菩提祖師就沒有悟空的成才成仙之路,就沒有唐僧的取經之路,就沒有一部流傳千古的神魔小說。他的孤高卓然、本領超群,迥異于作品里其他人物的無能、貪婪、市儈?!吨袊≌f史略》:“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盵4]他雖然出場不多,但“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本領道行絲毫不遜于那些威風八面的天兵天將、神仙圣人,但在天、地、人、神、鬼五仙中卻無座次,不為人知,連玉皇大帝和能“遍識周天之物”的如來也不知曉,這顯然反映出一種畸形的社會面貌,是賢人志士不為世用,才華本領無處施展的黑暗不公社會現實的生動寫照。吳承恩一生悒郁,未能在政治上奮進,《淮安府志》:“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盵2]卻科考不利,窮困潦倒,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做長興縣丞,看不慣官場黑暗,辭官貧老以終。這種失落與感喟在其作品中屢有反映。如《二郎搜山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