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教育與教育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規律的新興交叉科學。以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為理論依據和視角,研究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話語霸權現象,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尋相應的干預措施,有助于構建生態型大學英語課堂,推進大學英語改革實踐。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大學英語 生態型課堂

教育生態學的內涵

教育生態學,即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來研究教育與教育所在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是教育生態學運用于教學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1]根據教育生態學的觀點,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師生、生生以及師生與教學環境之間的關系,尊重并引導以上關系的良好發展態勢有助于構建生態型課堂。

生態型課堂的內涵及其意義

所謂“生態型課堂”,就是把課堂教學看作一個微觀的生態環境,用生態意識來看待課堂教學。[2]課堂是組織實施教學的主要場所,由課堂主體(即教師和學生)和課堂客體(即課堂環境)構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發揮著主導作用。雖然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中的位置和作用不一樣,但對于整個課堂系統而言,他們又是平等的、同等重要的。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生態型課堂要求教學要回歸自然,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呼吁教學過程的靈活性、多樣性,進而引導課堂成為有利于個體發展的,為學生的終身教育服務的,具備開放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的良性生態系統。

生態型課堂闡釋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倡“對話教學”,呼吁“把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自主、全面、和諧發展的平臺,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非生態”現象——教師話語霸權

教師話語霸權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據絕對地位、發揮支配作用,操縱師生間對話的形式和內容。[3]這是導致“填鴨式”、“滿堂灌”課堂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在教師程序性地安排下,學生可能會系統地習得詞匯、語法、閱讀、翻譯等基礎知識。但是,學生自我表達的權利被壓制了,學生的所思所想與所需也被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降低了,學習主動性也弱化了。

教師話語霸權形成的因素

1.教師因素

首先,深受“以教師為中心”的語法翻譯法教學思想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師已經習慣了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班大、人多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很容易形成“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這種教學方法更進一步地促成教師在課堂上的霸權地位。其次,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標桿指引下,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主要以迎合考試要求為標準。再加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知識權威”和“教學權威”的刻板形象,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語霸權就必然形成。

2.學生因素

首先,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主觀上把自己的主體地位讓位于教師,在本能上更傾向于依賴教師,聽從教師。所以學生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助長了教師話語霸權的形成。

其次,部分大學生深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認為大學英語學習的目的就是順利通過四、六級,拿到畢業證。這種主觀思想導致部分學生不重視學習過程以及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學習中缺少興趣,缺乏主動性,坐等教師“灌輸”現成的知識。

3.教學評價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教師為主,學生不參與評價過程,學生課堂表現的“好”與“壞”往往是教師一言“定音”。這種評價機制本身就鼓勵學生做一個順應教師的好學生,缺乏對學生的激勵。因此,教師話語霸權的形成和教學評價也是有一定關系的。

打破教師話語霸權,構建生態型課堂

1.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

⑴改變教學觀念

教師要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明確自己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尊重并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參與課堂和自主學習的機會,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擁有話語權的前提下獲得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釋疑,變“講堂”為“學堂”。

⑵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得當。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教材的特點,根據知識的難易,學生基礎的好壞和接受能力的強弱而定。同時,教師應該積極努力探討活躍、開放的、新穎別致、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尋求新知。“問題”是探究學習的載體。教師應該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樂于思考。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質疑、思考、探究、開拓的時間和自由。再者,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主互動。最后,教師要大膽放手,鼓勵學生獨立自學。需要注意的是,“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與學生共同探討,指點學生找出解決辦法。

2.學生要加強主體意識

⑴改變學習觀念

要打破教師的話語霸權,構建生態課堂,學生就要改變觀念,樹立主體意識,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只有改變了自身的學習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擺脫“高分低能”的現象。學生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既是接受知識的客體,也是掌握知識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充分調動自我主動性,利用一切學習資源,探求新知,提高英語能力。

⑵樹立自我評價意識

樹立自我評價意識是加強學生主體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自我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并及時地調整學習計劃和步驟。樹立自我評價意識,打破教師單向的評判,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增強其自信心,也是生活中必要的本領之一。

⑶提高主體能力

要構建生態型課堂,打破教師話語霸權,學生必須要提高自身的主體能力。學生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來創設學習環境,增大信息攝入量。同時,學生要有效利用學習策略。文秋芳曾于1995年提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英語學習策略的差異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習動力和學習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4]因此,學生應該學會恰當地使用各種學習策略,提升學習中的主體能力。

3.教學評價要注重過程性和多樣性

⑴教師和學生相結合

教學評價需要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的參與,但是,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更應該參與教學評價,對自己的學習作出合理的評價。教師應該在課堂活動等各個教學環節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

⑵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習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傳統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的優點是易于量化。然而,這種評價只注重結果,容易造成學生焦慮和緊張,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糟糕的是,這種評價方式容易誤導學生只重視考試結果而忽視學習的積累過程。

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課堂觀察、活動記錄、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綜合性、持續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不同的是,這種評價方式更注重過程。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打造一種開放的、寬松的、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并及時客觀地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生態型的課堂需要多元評價體系,需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變化和發展。

結束語

人類一切活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只有自覺地按照自然規律構建開放、平等與發展的生態課堂,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教師應該改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自己對話語的敏感性,調整教學話語,給予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也應該積極改變學習觀念、樹立自我評價意識、提高主體能力,打破教師話語霸權,平衡課堂群體生態。此外,教學評價要注重過程性和多樣性,堅持教師和學生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解除學生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鐘敏.構建生態外語課堂,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J].高教論壇,2010,6(6).

[3]柴春麗.構建生態型大學英語課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聊城大學學報,2011,2.

[4]文秋芳.英語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學習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