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辦學機制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作者: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張 穎
發布時間:2015-10-20 10:50:58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的辦學機制也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不斷地進行調整。單一制的辦學機制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因此,高職院校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依托多元化的轉型才能得以實現。本文以多元化辦學機制下的高職教育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機制存在的誤區進行了研究,并解析了我國傳統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機制弊端,進一步探討進行多元化辦學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高職教育 辦學機制 多元化 策略
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機制存在的誤區
1.學校辦學目標缺乏特色
由于我國高校創辦的數量不斷增加,加上本科院校不斷擴招,削弱了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因此,無論是高職院校的發展規模還是學生人數都在減少。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結合自己的實際,創辦特色學校成為了參與競爭的唯一出路。很多高職院校在自身辦學定位方面存在很大的偏差,對于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模式的定位不夠鮮明,缺乏差異性,表現在對專業的設置、教學的環節等方面不夠鮮明。
2.盲目提高辦學層次
在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專業的技能人員,這種就業導向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有所區別的。因此,辦出學校特色的關鍵在于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科學化的管理。但是,在實踐中,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失衡的現象,往往存在以盲目擴大規模和提高辦學層次為手段進行宣傳,吸引注意,無論是專業還是師資隊伍建設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不利于高職教育辦學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發展。
3.片面追求辦學規模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高職教育的發展重視程度提高,高職教育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社會人才,也伴隨著改革的春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高職教育的發展僅僅體現在數量上的不斷增加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方面。這種擴張的現象缺少相關的實際調研,脫離實際的辦學造成了資源的短缺和緊張、硬件與教學的軟件不符、教學質量差等現象。
4.辦學模式單一
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主要由政府進行計劃和管理,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發展模式相對滯后,政府部門的管理與學校的管理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政府為主導的辦學理念必然會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在辦學機制中仍然擺脫不了單一性,即由政府向社會或者企業轉變。但是在企業辦學的過程中往往也缺乏配套的政策指導,沒有形成良好的辦學環境。
我國傳統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機制弊端解析
首先,高職教育受到傳統觀念影響缺乏自身特色,政府在辦學過程中存在盲目性,缺乏準確的定位,同普通高校一樣重文憑而輕技能培訓,為了吸引學生,在招生環節中以盲目的擴大辦學規律為手段。高職被定位“專科”層次,在專業開設中往往從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忽視了學校的師資力量,導致了學生學習成績低、技能低的現象。而另一方面,社會和家長對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高職是高考落榜者的收容所,期望值不高。同時,高職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客觀制度的限制,由于高職教育傳統意義上被定位于“專科”教育,并形成了一定的辦學模式,盡管時代不斷的變遷發展,很多習慣性的做法無法得到更新。政府部門管理存在粗放性和滯后性。再次,政府主導辦學,更多地考慮經濟價值,因此壓縮投入與學校內涵提升方面存在著矛盾。
高職教育多元化辦學機制策略
“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高學歷,低能力”的矛盾普遍存在。這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對高職教育科學的定位,合理安排專業、實踐教學等模式能增強其競爭力。
1.確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注重培養實用型人才。高職教育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實施多元化的定位,即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其目標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要轉變以崗位需求來培養“人工機器”的模式,在培養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社會不同需求的技術人才,保障培養目標的實用性。
其次,注重培養技術型人才,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逐漸由低向高層次發展。高新企業的不斷壯大需要一大批的高新技術人才,在這種需求環境下,簡單的體力勞動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高職教育要面向生產第一線,培養動手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高職院校可以以此為依據,致力于培養高新技術專業的技術人才,既保證了就業的實用性,又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例如從對高新技術設備的運用、故障處理等方面入手,在培養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工作崗位進行輪崗從而保證就業的廣泛性和選擇性。
再次,注重培養全面的管理型人才。盡管對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更傾向于生產第一線的實用性和技術性人才之外,對生產一線管理人才的培養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形勢下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比只具有理論知識的管理人員更具有優勢。對于企業和用人單位來說只有將二者兼備才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和決策,才能保證生產過程的順利開展。
2.辦學觀念的多元化
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一直存在,企業也在不斷的轉型中,對崗位的需求也在頻繁地發生著改變。新的工作機遇為高職教育的培養模式提供了機會。高職教育辦學的過程中政府主導的方向應以社會需要為前提,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向社會宣傳高職教育的作用,讓家長和高考學子對進入“高職”學習有新的認識,對高職院校增加信任。而辦學者應該樹立科學的教育思想,不斷地創新,提高辦學條件的硬件和軟件成為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3.職業能力多元化
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生進入高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并能夠為將來的就業服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需要。因此,掌握專業技能是高職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生產一線的操作技能需要高職教育過程中進行嚴格的訓練,通過實踐課等形式,讓學生深入企業、工廠區頂崗實習的途徑內化專業理論,掌握相關技術。其次,注重人文素養的職業能力培養。滿足社會企業需要不僅僅需要專業的理論知識作指導、專業的技術進行操作,還需要具備高尚的人文素養。在工作的過程中才能夠正確處理與同事的關系、增強工作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等,這些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保證人才符合社會需要的重要保障。再次,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4.專業設置多元化
高職教育部門應該通過實際調研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科學的預設,從多種角度進行科學專業設置。首先,地方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的過程中可以從地方特色入手,體現出本土化。其次,專業設置應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強調專業的“實用性”。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有所不同,最大的特色應突出在技術型人才的應用上。再次,高等職業教育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盡量周全,正確處理“前瞻性”和“速變性”的問題。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所開設的專業需具備一定的“前瞻性”。
5.辦學主體多元化
以政府為主導的單一化辦學模式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的弊端,因此,辦學主體的多元化能夠帶動高職教育生動活潑的發展。這種辦學主體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國有民辦、教育集團、大學城制。將企業籌建與政府主導相結合、混合股份和公辦民助的形式。教育主體的多元性,為高職教育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教育資源,提供良好的教育實踐基地,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
結 語
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困難與機遇并存,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優質人才。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變革,我國高職院校數量增加、普通高校的擴招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提出了在高職教育中采用多元化辦學機制的策略能夠很好地規避高職教育自身的不足,但文章研究的深度仍然有限,需要在實踐檢驗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江榮歸.試論高職教育的定位問題[J].武漢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6).
[2]張曉菲,張曉川.高職教育現狀與入世后的定位[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版),2002(3).
[3]陳智強.國際產學合作舉辦高職教育的借鑒與啟示[J].淮海工學院學報,2009,7(1).
[4]潘光.關鍵是定位[N].中國教育報,2003-8-18.
[5]吳巖.高職教育發展定位中的若干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