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健身途徑主要通過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這兩條途徑,二者之間存在著既獨立又相互融合的關系,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社會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延續,二者之間的互動發展有利于實現“全民體育”的目標,也利于構建我國體育事業一體化的宏偉藍圖。本文就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當前的發展現狀,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并提出相應的互動發展措施。

【關鍵詞】學校體育 社會體育 雙效互動 協調發展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無論從概念上還是特點上來看,都存在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二者之間主要具有“相容性”、“互補性”與“延續性”這些特性表明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不能獨立存在,雙方互相平衡發展,有利于樹立體育一體化、提高全民的健身意識,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交互關系

1.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雙效促進關系

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兩者具有雙效促進功效,構建雙效促進模式主要體現在體育資源的充分利用中,如學校體育資源充分的條件下,可以為社會上體育資源缺乏的相關團體、群體提供相關的體育設施、場所和專業體育指導,這樣能使學校資源獲得充分有效的運用。社會體育為學校體育提供外在發展平臺,作為學校體育發展的延續,社會體育肩負著“全民健身”這一重要任務,走出學校的群眾要想持續性地得到體育鍛煉,就必須要參與“社會體育”運動,這樣社會體育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一方面延續了學校體育。在二者的互動方式與方法中,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要進行綜合式的聯合,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內容的活動互動形式聯合。

2.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內在關聯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作為體育系統的兩大主要體育形式,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另一方面,社會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延續,并且是學校體育進行價值轉化的場所,二者之間相互發展的作用,構建起整個社會的體育基礎與體系,為全民健身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1)學校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場所。學校作為基礎體育知識技能教授的場所,從大眾兒童時期就開始進行相關體育課程的培訓與學習,因此為學生走出校門之后奠定了相應的體育活動基礎,學校通過科學化、理論化、合理化的體育系統構建,實現傳授體育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體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學校通過持續性的體育課程培訓,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意識,形成自主鍛煉的良好習慣,而在校期間學習的一系列的體育技能,又為走進社會之后的社會體育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校體育是學生對自身體育能力與技能構建的基礎環節,是學生進入社會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保障,也是學生帶動周邊人群進行體育活動鍛煉的重要途徑。

(2)社會體育是學校體育成果的檢驗,其實質是學校體育為社會體育提供基礎。技能與知識,在日后的具體社會體育實踐中,學生是否能夠正常運用學校體育中學習到的體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夠融合到社會體育中,都是檢驗學校體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學校體育要能夠適應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與社會體育進行有機結合,保證學生進入社會之后能夠為社會體育的有效進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資源保障。由此得知,社會體育的檢驗功能能夠為學校體育的各種規劃進程提供導向作用,同時規范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互動促進措施

1.加強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在體育內涵上的彼此滲透

學校體育的教學核心就是結合大綱要求,制訂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的體育教學課程和內容,首先,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要充分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發展學生體育素質能力”為核心的基本出發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充分參考社會體育的要求,以社會體育為導向,培養具體性的民族特色的人才。體育教學的進行不僅僅是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夠使學生樹立終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在進入社會中,仍然有意識地去進行社會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的發展。加強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在內容上的互相滲透指的是從學校體育教學出發,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與社會體育進行有機的結合,從社會體育方面出發,社會體育的發展又能夠為學校體育提供導向作用,學校體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社會體育的目標是“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社會體育目標與學校體育目標之間存在根本一致性,學校精心選擇課程項目,體現科學化、服務化、人性化的教學內容,重視學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養,重視與社會體育的有效銜接,為學生走向社會進行社會體育鍛煉打下堅實基礎。

2.加強學校體育人才和社會體育之溝通融合

學校是培養專業體育人才的基地,相對于學校體育,社會體育頗顯業余,所以,社會體育需要學校專業體育人才的教育與指導,另外就是學校向社會體育人才的輸出,這種人才的供給給社會體育的發展、提高、完善有效的人力資源,當然,社會體育對學校體育人才的需求也事實上為學校的體育人才的就業、價值實現提供了出路,這種有效結合、雙效互動最終促使社會體育向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方向發展。目前就我國來說,許多高校都在專業上增設了社會體育專業,培養了大批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就社會體育來說,他們為學校體育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平臺,一些高校開設的社會體育專業中有“健身教練”、“私人教練”等專業,這些體育人才日后就業方向大部分是社會體育中關于健身的一些方向,這就為學校體育人才解決了大部分的就業問題,也為社會體育提供了專業的人才隊伍。兩者之間互動發展,互相融合,為各自的發展提供了相對適應的廣闊發展平臺。

3.加強外界力量參與,拉動相關社會群體協力發展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有機系統結合并不僅僅是兩方面的問題,更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加強外界力量的參與,政府要重視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相互作用關系,作好外部協調,對兩者之間發展的相對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研究,一些重點內容要制定相應的法制法規來進行制約和平衡,從國家與法制層面落實“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相互融合”這一重大研究課題,這一課題的具體實施是個巨大而又復雜的工程,需要借助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系統,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礎上,全民參與,這樣才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全社會、全民族參與的體育活動,樹立全民終身體育的思想。

4.把握社會體育發展脈搏與需求,積極轉變教學思維理念

一切體育活動的開始都是始于學校體育教學,學校體育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社會體育人才的質量,因此,學校體育要以社會體育需求為教學目標,轉變教學理念,以適應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破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創立新型開放式教學模式,將社會體育內容積極、科學、健康、合理地引入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中,使學生能夠較早對社會體育內容進行接觸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學校體育在進行社會體育教學系統構建時,一定要以社會體育為向導,充分發揮其指揮棒的作用,要以社會體育的實際需求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適性與實用性相互結合的體育教育教學體系與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樂安.體育教學模式改革之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07).

[2]周輝.對普通高校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探索[J].學校體育研究,2009.

[3]蔡有志,留森華,陳嶺.我國現階段大眾體育活動的特點與對策(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