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設計的教育在我國已發展近四十年,但作為獨立專業或院系成立是近十年才開始出現的。隨著市場開拓與專業精細化、深度化發展,家具設計逐漸從其他學科的延伸與輔助角色上升為獨立的研究對象。目前國內家具設計主要以三種身份出現。一種身份是在傳統的農林業大學,依托木材科學與工程以及傳統園林而創設的,其中南京林業大學的江蘇省重點學科“家具設計與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木材科學與技術(家具與木制品工藝)”在該領發展中最為知名。另一種身份是在美術院校中,或依托環境藝術,或依托工業設計而產生。如,中央美院的家具設計系,魯迅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的家具設計專業。第三種身份則是在各種與之相關的學科專業中作為一門設計課程而出現。但是無論是哪種身份,家具設計都呈現了大致三種的教育面貌,一是以材料工藝技術為核心,強調材料技術與造型工程之間的關系。二是以環境塑造為核心,研究家具形態在室內外環境中的作用。三是以工業產品為角度,研究技術、材料與造型本身的關系。這三種方式各有側重點,但對于家具設計教育來說都是從材料學、結構學、造型學、生產工藝學、市場學五方面來教授。其中造型學又是從人體工程學和美學兩個層面進行研究。可以看到家具設計的教育核心在國內仍然是將家具作為獨立的客體進行研究和學習。教學內容主要是家具史、家具尺度與人體工程、家具與環境、家具與功能、家具材料、家具色彩與造型、家具構造與工藝。從教學內容可以看到采用的主要是一種分解式教學方式。家具設計被解剖成各個板塊逐一學習,最后再拼湊出整個設計。這種教學方式優點在于能夠將家具所涉及的問題逐一進行分析解決,將每一板塊知識都作為獨立的技術進行掌握,是一種加法學習。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造成一種問題,就是學生在掌握各個知識板塊之后,所拼湊出來的家具作品往往體現的是功能技術本身,或是與環境的切合度。多數作品反映出的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術的掌握,較為理性呆板,缺乏設計的原創性與藝術高度。尤其是當家具設計只是一門課程時,更是無法達到設計的高度,而僅僅是在有限的時間里解決了諸多技術問題。所以在追求高附加值的設計時代,我國該領域的高端人才是匱乏的。該論文正是基于此而提出,旨在探討家具設計教學的新模式和新理念,繼承傳統教學優勢的同時提升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家具設計從客體到本體進行轉換,從板塊式堆砌教學演變為整體性設計架構教學,建構出新的教學模式與體系以適應該領域的需求,彌補現階段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