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交際外語教學法的興起,大學英語教學已經逐漸認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正如我國著名學者鄧炎昌、劉潤清(1989:147)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另一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就外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已經在外語界達成了共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并未得到太大的改善,語用錯誤頻繁出現,交際能力仍然處于低級階段。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在教學中過分地關注語言的外在形式結構,即語音、詞匯、語法等,注重脫離文化背景的純語言技能訓練,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是保證外語使用是否得當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另一方面,也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化教學的側重點不同有關,“長期以來,文化教學研究都集中在目的語文化的導入上,母語文化少有涉及,有的文章甚至把文化教學等同于目的語文化教學”,過多地強調外國文化的學習,輕視自己母語文化教育和輸出,忽視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基本原則。導致了學生熱衷于西方文化,只會用英語表達目的語文化,而對本族語文化非常冷漠,英語表達自己文化的能力低下,甚至連中國式早餐都不會表達,造成中國文化失語。2010年10月19日,南京大學從叢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首次提出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應當將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貫穿到各層次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擔當起此任。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進行英漢兩種文化的雙向導入,所謂雙向文化導入是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以培養語言學習者雙向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背景,以母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為內容,以文化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一種新型語言教學模式。也就是使整個語言教學過程變成是對目的語和母語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從而使英語教學與實際應用不至于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