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背景下高等學校人事管理的法治化路徑探析
發布時間:2015-10-20 14:52:02
《決定》指出依法治國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孫國華教授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器”,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并通過法治國家建設,使法治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信仰,從而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領域。[2]張千帆教授認為依法治國是有制度條件的。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必要從實現司法工作、規范黨政權利、完善民主選舉、強化權利保障、健全憲法實施機制等方面入手。[3]吳月冠研究員認為依法治國具有穩定性、可預見性、保障性和強制性,有利于充分體現和凝聚人民意愿、引導人民意愿、服務和實現人民意愿。要加強依法治國各環節的公眾參與度。[4]我們認為要實現依法治國,應堅持立法先行,通過完整的制定、修改、廢止程序,健全法律的立、改、廢機制,提高法治建設的科學化水平,完善我國的法治體系;通過完善廣大群眾有效參與社會主義立法的民主制度,提高法治的民主化水平,提升民眾的參與積極性,提高立法質量;法律制定頒布后,要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可預見性,確保法律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不因言廢法、以言代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嚴格依法辦事,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司法機關要獨立司法,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權威,增強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加強法治宣教力度,積極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