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式的課堂教學更貼近實際生活,能讓學習好的學生樂于參與,也能讓基礎差的學生敢于參與;活動內容的針對性更貼近教學目標,易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何開展初中英語活動式教學呢?一、 發揚傳統文化,提煉教學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加入我們自身的文化元素,是改革的一個重點內容。如我在教學九年級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時,首先介紹從自己小時候到現在中秋節的文化內容和活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熱論,然后讓學生回憶他們過中秋節的活動內容,選擇一些代表性的活動場景,提煉活動元素,展開 “work in pair”的活動開展英語話題,讓學生向國際友人介紹中秋節,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的交流活動中。

二、 創設情景教學,使學生適應英語情境

生活是語言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語言使用的最終歸宿。然而,直接截取生活情景作為教學內容,容易將無關因素納入課堂,從而分散學生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選用生活情景時,應對其進行進一步提煉加工,節選與教學內容相關聯部分,再進行二次加工,使情景完整、前后過渡自然。例如在七年級上Unit7 It’s raining這一單元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舉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朋友或者家人的見面交流情景以及交流中經常談論的身體、天氣等,將其提煉出來,然后再理順成一組交流內容。之后,讓學生組隊,相互之間用英語詢問回答這些內容。

三、 情景教學與音樂相結合,綻放語言魅力

音樂無國界。無論是哪個國家的音樂,聆聽時總是會讓人產生共同的情感體驗,而音樂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學時如果將這類音樂引入課堂,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美的享受、熏陶,更是對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例如在教學英語九年級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一課時,我放棄了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古典音樂,而選擇了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音樂結束后,我讓了解這個電影的學生用英語向其他同學講解故事的背景,進而談論自己喜歡的音樂,分成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對話,再互換角色進行活動。

活動式英語教學,突破了以往的死板教學模式,給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加入了自身的思考,不僅有學習方面的,更有人生價值等方面的。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掌握了實際的交流能力,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但它給學生帶來參與性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非活動內容因素,如果不及時的區別、提煉、再加工,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必然流離教學內容之外。因此,活動式英語教學,需要我們教師首先具有一雙“火眼金睛”,為情景的選擇把好第一道關。同時,教師自身的素養,決定了提煉的精度,所以教師的終身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的進行下去。我們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它是有源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