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才能做到道德教育的內化。課改后,新的小學品德教材體現了這些原則,實現了品德教育由“說教性”向“生活性”的轉變。由此,教師就應該樹立正確的品德教學觀,將道德教育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來講就是要做到“四個實”:一、課前準備要扎實

在品德課堂上,正是有了學生們課前的充分準備,我們的孩子才能夠在課上有話可說,有所表現。如:教學《我長大了》時,我們要求學生收集自己的出生證、反映自己成長的照片、小時候的錄音、視頻以及用過的物品等,并且通過父母了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在課堂上開展“我的成長歷程”展示活動,讓同學們借助材料介紹自己。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長過程,并懂得了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進而懂得感恩父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品德教學需要師生做好充分而有效的課前準備,只有做好了課前準備,教學活動才能得以順利開展,教師才能有的放矢,揮灑自如,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感悟多多。

二、小組合作學習要真實

“寧要真實的缺憾,不求虛假的完美”。我們的品德課堂,不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孩子們認識世界、體驗生活、享受成長的地方。我們要給孩子們一個真實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有學生的真正參與,是動態生成的課堂,是學生確有所獲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有師生間的真情互動,有體驗的愉悅,有溝通的快樂。這樣的課堂也許不完美,但它卻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涌動、智慧的火星和品德的魅力。新理念下的品德課堂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小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學生的前置性,讓學生自己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構建合作小組時,注意結構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小組人數以4~6人為宜,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有利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讓每個孩子真真正正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來。

三、學生的交流匯報要樸實

學生的交流方式應是學生自己想要的形式,不要搞形式主義的東西,不要花拳繡腿,不要矯揉造作,只要自然狀態下的真實呈現,接近原生狀態,具有質樸的原力,不會因過濫、過繁、過度的雕琢和渲染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常態教學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師的教學成果,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本校教育資源條件、生源情況,教學更趨于實際,注重實效。討論交流的問題要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實際,要讓學生有話說,把知識能應運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例如:教學《從一粒米說起》時,讓學生走進生活展開調查:A組在餐廳調查統計學生就餐時的浪費現象;B組在洗手間統計學生用水情況;C組在各班級調查統計學生浪費筆、本子的現象;D組統計校園中浪費水、電的現象。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從學生的認知世界出發,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讓課堂與生活接軌,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然后,通過小組代表交流,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教師在傾聽的基礎上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

四、課內總結、課外延伸要平實

一堂成功的品德課,不僅要有良好的開頭,而且還要有完美的結尾。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結尾不要喊口號,說套話。不應該是到此為止的“句號”,而是一個能激勵學生思考、探索、想象、創造的“省略號”,并在生活中導行。所謂課外延伸,就是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知識點進行適當的延伸,將學生有可能適用的常識、經驗等補充進去,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梢允墙處煹狞c撥,學生課下再留心生活,獲取新信息,達到新認識;也可以引導學生處處留心,并精心設計課外作業,為課外延伸找樂趣,找新鮮的話題和結合點,促進學生達到知與行的有機結合。

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新理念下的品德課堂告訴我們“給學生的空間有多大,學生的能力就有多大”。品德教育不再是“紙上談兵”,也不再是“岸上游泳”,讓更多的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強化德育內容,淡化教育痕跡,激發學生內心波瀾,讓他們暢游在更為廣闊的自由天地中,才能讓孩子們的品德得到無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