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思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陜西省武功縣河道初級中學 王 翔
發布時間:2015-10-19 14:15: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何深刻領悟語文知識含義,觸發學生感官,引起共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及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并靈活應用口頭及書面語言,閱讀、習作是學生積累知識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用模仿思維傳導語文知識相比傳統灌輸式教學更易取得實質性效果。一、模仿思維與中學語文
模仿思維具有模仿性、復制性、變異性,而語文教學的要點則在于促使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并靈活運用到生活、學習各個方面。兩者之間語文知識屬根源,是語文能力的基礎;而模仿思維能對語文知識進行模仿、復制、變異,進而轉變成能力,靈活運用。可見,模仿思維是中學語文延續、發展的媒介。而語文教學中,教師作為教育者、傳道者也具有媒介性質,若教師能將模仿思維與自身教育傳道者身份結合,并在課堂運用,“高效”、“真實”課堂的打造也并非難題。2006年,王玉兵將克隆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破解了歷史教學難題。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均屬在文科類目,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相信模仿思維同樣也能給語文課堂帶來實效。
二、模仿思維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模仿作者,身臨其境感悟
要切實領悟作者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做回作者是最佳路徑。如在《紀念白求恩》一文教學中,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了解毛澤東、白求恩所在的時代背景;體會白求恩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理解“殉職”、“熱忱”、“精益求精”、“麻木不仁”等詞的含義。
在閱讀課文,大致了解文本內容情況下,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白求恩組、毛澤東組、群眾組,告訴學生你就是白求恩、毛澤東或群眾,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直面回答:
1.白求恩:日本鬼子來了,中國戰亂一片,站在關境口,你去中國還是回國?
2.毛澤東/群眾:傷員一片,白求恩作為外國人不顧生死拯救傷員,你感動嗎?
因時代差異,也許學生并不能深刻體會毛澤東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但也能過多過少了解當時的情況,對白求恩的精神給予最大贊美。在模仿體會的同時,也會加深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何為殉職?何為精益求精?哪些為創造美好生活而犧牲的人是何之偉大?
(二)復制訓練,提升語文能力
1.反復閱讀。提升閱讀能力,反復閱讀必不可少,但無意義的閱讀并不能取得成效。但如何確保閱讀有意義進行,還需花費心思。從模仿思維角度思考,我們可以將課本知識點進行整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加重考核,讓閱讀帶動教學實施,讓閱讀帶動學生理解。
2.寫作模仿。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情感是評定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教學中,有的同學經常被寫作難倒,作文不口水話連篇,就是抄襲的。對這部分同學而言,他們能深刻理解詞匯含義,但卻忽于運用,在關鍵時刻無法想到恰當的詞語來搭配。對此,我們可以將優秀作品進行講讀,然后讓學生展開范圍,聯想身邊人、事進行深度模仿。如:“一個蛋糕的命運”,這篇作文是一名學生寫的,深刻反映了人事關系,蛋糕經多人轉手相送最后回到了原始人手中,卻已長出了霉菌。在講讀后的次日,學生們模仿出了很多優秀作品。其中一篇“爛蘋果的美妝”,在蛋糕一文的啟示下,該學生反過來寫了一篇爛蘋果,商家們為謀取利益,對爛蘋果進行包裝,最后被看望病人的小李買下,病人在削蘋果時眉頭緊鎖……雖然文中的介質均是物品,卻從不同的故事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現象。可見,如此變異復制的方式,對提升寫作教學質量也是可行的。
3.錯題再考。語文詞匯包羅萬象,運用甚廣。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同一詞匯在某一次考試中學生錯答,老師講解后,學生似乎真的理解了。但下次考試,這一詞匯在另一段落、短語中出現,居然又錯了。基于此現象,則可發現學生對詞義掌握的力度還是不夠深入。因此,我們結合模仿思維的變異性,將錯題率較高的問題,千變萬化式組合在一起,再對學生進行訓練。長期訓練下,不論考題如何演變也無法難倒學生。當然錯題訓練的目的并非為了考試,而是為提升學生詞匯理解能力。
新課改的實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高效”、“真實”課堂的打造成為給一線教師布下的難題,素質教育連鎖效應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以創造力為核心引導學生變異性模仿學習,更符合語文學科特征,并循序漸進地提升其各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