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應有趣又有“理”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 王晶晶
發布時間:2015-10-19 14:15: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科學是學生叩響科學大門的板磚與基石,是學生科學思維的啟蒙學科。因此,教師必須借助該學科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正確認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學科學的內容相對簡單,不論是觀察現象還是操作實驗,都較為容易,不少教師都在教學中融入了自己的創新氣息從而把課堂打造得生動有趣。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教師還是應當回歸學科的特點——科學,在增添課堂趣味的同時為教學注入更多“理性”的氣息。一、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以《我們都是科學家》為例,該單元的知識內容雖然較少,但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很多,包括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名字、哪位科學家發現了人眼具有暫時記憶能力及該理論又創造了什么、哪位科學家發現了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辦法、哪位科學家發現了鐳、《本草綱目》是哪位科學家撰寫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是什么等。從教學內容上看,與后續的單元相比較本單元更側重從理論上為學生開啟科學之門。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當抓住并在教案中突出這一教學特點。為了提高教學計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教師可以在教學大綱與教學要求的指導下,先對整本教材的難易度、理論等有一個大致的分布了解,并根據每一單元的特點來安排教學活動,以避免教學資源的分散。
二、營造寬松嚴謹的教學氛圍
教學氛圍指的是教師教、學生聽這一互動活動所處的“軟環境”。一般認為,小學課堂的氛圍應當是活潑有趣,無拘無束甚至傾向于寬松隨意。然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再活潑有趣的課堂還是應當具備基本的紀律性。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應當把握好輕松愉悅的度,營造一個寬松嚴謹的教學氛圍,即該氛圍能夠讓學生感到學習時很舒服,很快樂,但這一切又建立在不論是知識內容、傳授手段、課堂活動等都嚴謹的基礎之上。以《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為例,該單元將會介紹到動植物的屬性特點,部分教師會巧妙地引入并借助《動物世界》這一科普節目,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完成學習。這一方式固然會極大地增添課堂的趣味性,但其豐富的信息也會在無意中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對此,教師就應當給學生布置任務,比如在觀看中做好筆錄或回答教師的相關問題等,以讓學生在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仍不忘記學習任務。
三、采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
考慮到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及小學生的學習特征,教師在教學時一般都會豐富教學方式,如游戲教學法、情境創設法等來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保證學習的理性與嚴謹,特別是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平衡好趣味性、益智性、嚴謹性之間的關系,教師應當采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以《土壤與生命》為例,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團隊探究法這一教學方式,即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研究土壤的不同方面。其中有部分探究內容需要學生親自去采集或觀察土壤甚至進行實驗才能得出結果,即具有“走出教材,走進自然”的特點,它在創造知識趣味性的同時也借助實操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動手能力。
四、嘗試資源互換的成果分享
學習成果是學生學習后所收獲的知識,假如單純地通過紙筆方式或測試的方式去展示與檢閱,則不僅少了互動性,而且也相對較為封閉。為此,教師可以打破常規,嘗試以資源互換的方式來鼓勵學生進行成果分享。如上文提到的土壤研究,由于每一個小組的研究內容都是不一樣的,而且除了本小組研究課題之外的其他課題知識也是需要掌握的,與其提交一份報告給老師或翻閱課本,不如在班級內舉辦一個分享大會,給小組上臺展示成果的機會并與其他小組進行問與答的互動。這一方式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作業的趣味性,同時由于需要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生在研究時也會有意識地保證成果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從而很好地實現開心的玩樂與認真的研究兩者的平衡。
不論是教學風格還是課堂氛圍,每一個教師都在努力尋找著嚴謹與有趣、嚴肅與寬松之間的平衡點,小學科學教師自不例外。為了能夠在不影響學科趣味性、活潑性的前提下又保證學科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教師可以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營造寬松嚴謹的教學氛圍、采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嘗試資源互換的成果分享等策略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的知識價值,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與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