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標強調關注人的發展,通過學生觀察、思考、操作和解釋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實現信息進腦,知識上手,用課本死知識解決多類現實問題。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每一位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方面卻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基礎差,底子薄,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這一部分學生成為教與學雙向互動的瓶頸。我們一般將這一部分學生稱為待優生。待優生雖然在班級中數量極少,但這部分待優生“能量”不可小覷,他們往往對一個班級的管理和全班成績的提高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教學中針對待優生身上存在的眾多問題,教師布置作業時首先要深入調研,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所學,有所思,更有所獲。我在數學教學中將待優生的個體差異和教學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采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確保每一位待優生在不同層面上都有所進步。

一、作業實行分層分類布置

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每個班級都有特優生、優等生和待優生,而這三類在學生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等各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我們不可能將學生分開進行教學。教師上完一節課如果給這三類學生布置同量、同難度的作業就會導致待優生不能有效的完成,而優等生又不能滿足需求。所以教學中我根據待優生基礎知識薄弱、理解能力低的實際情況,我將例題精講和基礎訓練分為兩大部分進行,要求特優生和優等生采用多種方法解答例題,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而對待優生則要求理解和掌握課本例題,并能運用即可。基礎知識訓練依據特優生、優等生和待優生實際將試題分為三類,特別是對于待優生我將課本典型例題重新修改組合之后再讓學生練習,這樣經過三、四道不同類型試題的訓練,待優生對課本內容基本上就全面掌握了。

二、作業布置的形式采取多樣化

中學學科門類目較多,作業量大,分析理解能力要求高,而待優生學習基礎較差,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往往導致他們對學習望而生畏。教師作業布置多樣化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待優生對數學這門抽象學科的恐懼心理。所以,待優生的作業不一定每一道題都做到作業本上,只要讓學生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能解決實際問題或課外習題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對于待優生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精挑細選,改題換面,讓他們在完成作業中提升自信心。只要待優生有了熱情和自信心,他們就會樂學、會學,進而學好。例如已知有10cm的毛線,請以這條毛線的長度為斜邊,用直尺和圓規畫一個直角等腰三角形。我讓待優生動手實踐,使學生對直規作圖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樣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我讓待優生用制作好的四塊小正方形卡片來拼圖,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夠既動腦又動手,同時用眼觀察,用嘴討論和用心體會,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欣賞幾何圖形的美。

三、作業布置要能實現縱向交流,橫向比較。

縱向比較看進步,橫向比較找差距,可見有比較才能有進步,有對照才能有發展。通過縱橫比較和交流使待優生發現自己的長處,看見趕上的希望。常言道:“希望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如果一味地批評、打擊待優生,就會惡性循環,導致他們放棄夢想,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我在教學中將全班48名學生分三類,8個小組。每周二和周四進行疑難解答活動,活動第一個議程就是作業展評,展評過程中三類學生將自己不同作業中閃光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和匯報,并交流自己上一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成就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展評活動三類學生均會發現別人的長處,而反思自己的不足。活動的第二個議程是“師藝大傳授”。在這個活動中特優生和待優生結成對子,幫助待優生查找并解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年齡相同,情趣愛好相近,這種方式學生容易接受,也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待優生問題的化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根據學生實際不斷探索,不斷轉變方式。作業布置僅是轉差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教師要多管齊下形成合力促使待優生在學習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