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政以德”思想探析
作者: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西安 遲 鷗
發布時間:2015-10-19 15:25:33
【摘 要】孔子“為政以德”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它以“好學善思”為源泉、以“政者正也”為基石、以“以民為本”為核心、以“選賢與能”為準則、以“和而不同”為尺度、以“勤政廉政”為根本構成了極其完整的理論體系,系統地闡述了為政者應有的道德修養和政治品質,一直被歷代為政者視之為執政生涯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關鍵詞】孔子 為政以德
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產生的背景
春秋末年是中國社會新舊秩序交替、由奴隸制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動蕩、大變革時期,“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孔子身處于這樣一種“禮崩樂壞”的社會轉型期,他認為“天下無道”。
面對這種“天下無道”的困亂局面,孔子為實現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而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政治主張,其中“為政以德”是其重要的主張之一,他認為只有以“德”來修煉“為政”者(包括天子、諸侯、大夫等),才能恢復先王時代的盛德大業和維系當今政權的長治久安。
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內涵
“為政以德”是對為政者政治品質和道德修養提出的要求,這是孔子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德治思想的邏輯起點。“德”對于“為政”者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為政者應具備哪些“德”呢?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包括:好學善思、政者正也、以民為本、選賢與能、和而不同、勤政廉政。
1.好學善思——為政之源
好學善思是為政的源泉。《論語·子張》中有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句既樸素又富含哲理的經典話語,幾千年來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的讀書人與為政者,也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演繹著為政與為學的辯證關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為人、為政的最高思想境界。孔子主張以學求仁,以知達仁,以仁為政。他強調好學是達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條件。認為仁者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以“學”求“仁”,以“知”達“仁”。孔子認為學習是修身的起點,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他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1]。孔子在《論語·學而》中還論述了好學對提升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為了讓弟子注重學習,孔子告誡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2]
孔子強調既要好學,又要善思,做到學思結合。讀書時既要堅持閱讀與思考的統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對現實中的疑惑進行深入的思考;又要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合,聯系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積累的知識來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在讀書的過程中增強運用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讀書水平,這是為政者勝任領導工作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所以說,好學善思是為政的源泉。
2.政者正也——為政之基
“政者正也”是為政的基石。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3]孔子認為,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品行端正是每一位為政者必備的從政修養。為政者道德品行的優劣直接影響民德、民風。孔子富有哲理地指出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4]自古以來,民眾總是把為政者稱之“父母官”。一般來說,為政者重視道德,推崇禮義,尊重賢哲,使用能者,沒有貪利之心,這樣一種風氣就會影響老百姓也學禮儀,講道德,美風俗。反之,為政者不重視道德,不講禮義,壞人當道,偏好私利,賢哲隱世,這種風氣就會影響老百姓不學禮儀,不講道德,社會風氣就會日下,唯利是圖。
為政者思想行為的“正”是其從政的前提。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5]他認為行動的示范效果比政令更加管用,主張當政者要以身作則,正道而行,因為為政者的自身品行對民眾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為政者的一言一行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代表著一道風尚,一種榜樣,民眾不知不覺在模仿學習,所謂“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如果為政者每事出以公心,剛正無私,那么上行下效,民眾自然跟著走正道。如果為政者自身不正,胡作非為,營私舞弊,超然獨立于社會規范、法律之外,而下達命令或制定各種規則要求其他人遵守,其結果只會徒勞無益。所以,孔子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
孔子始終認為為政者個人的品行修養對于從政是極其重要的,為政者只有具有高尚的德行,并以身作則,嚴格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各種社會規范,社會風氣自然就會隨之轉化而步上正軌。所以說,“政者正也”是為政的基石。
3.以民為本——為政之核
以民為本是為政的核心。自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7]孔子認為,備足糧食、充實軍備、取信于民,這樣就可以為政。如果迫不得已可以去掉軍備和糧食,但如果政府對老百姓失去了信任,國家就無法存在。所以,民為邦本,民為執政之核的思想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孔子以民為本的思想包括:愛民、富民、取信于民。
愛民。孔子認為為政者須有愛民思想,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民,使民以時。”[8]他還主張為政者要尊重百姓而不能傲慢自大,“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9]此外,為政者還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10]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下之民歸心”的總目標,從而使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能得到發揮。
富民。堯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而堯的繼位者舜又將這一教誨傳給大禹。孔子以此強調富民是古代圣王世代相傳的政治理念,而“天祿永終”之說則是對為政者的嚴厲告誡,指出如不實行富民之策,百姓窮困,就會造成失位亡國的災難性后果。這一理念在孔子提出的治國綱領中得到了反映,它所特別重視的第一、二條就是“民、食”。而且孔子還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這一理念列為為政必須遵從的“五美”之首,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富民思想在孔子“為政”學說中的重要地位。故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11]
取信于民。孔子在提出的三項以民為本基本思想中最看重這一條。在他看來信并非只是為政者個人講誠信,更重要的是它規定了為政者與人民之間關系的主要政治原則。根據他的觀點,人民的信任是對為政者執政的認可,對于為政者來說也是其政權合法性、合理性的根本前提。信是判斷國家政治狀況的主要準則,也是政權能否維持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子張》篇第十章說:“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孔子不懂得為政者合法性權力的獲得源自于人民的授權,他單強調為政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政治上的誠信和惠民政策來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4.選賢與能——為政之則
選賢與能是為政的準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12]孔子認為,選用正直的人,以正壓邪,這樣百姓就能服從;如果選用邪曲之人,使他們居于正直之人之上,百姓就不會服從。他強調了為政者應該以公正之心去選拔人才。只有賢良之人得到重用,百姓才會滿意,政策才能得到有效落實,政權才能長盛久安。
“舉直錯諸枉,使枉者直。”即把直的放在彎的上面能把彎的扳直。這個比喻指好人提拔起來了,壞人自然就無機可乘,好的東西樹立起來了,壞的東西自然成不了氣候。如舜帝選擇了皋陶,那些不仁之人就沒有舞臺;湯王選拔了伊尹,那些不義之人就失去市場。所以,“為政以德”要求為政者必須舉賢任能。
孔子不僅主張“舉賢”,還主張“尊賢”,他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13]在用人上,孔子主張“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14]他認為,不能根據言辭來選拔人才,也不能因為一個人不好而完全廢棄他有價值的言論,選拔人才首要的是注重他的工作能力,要讓“能者上,庸者下”。而且在對待人才上他主張“無求備于一人。”[15]
孔子反對嫉賢忌能,壓制人才,認為這樣的當權者是“竊位者”。他說:“ 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 而不與立也。”[16]孔子主張任人唯賢,在他看來,如何用人和用什么人關系到能否得民心、正民行、純民風,而且舉賢才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所以說,選賢與能是為政的準則,孔子的這一思想對后世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5.和而不同——為政之度
和而不同是為政的尺度。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認為,君子是和諧而非等同,小人是等同而非和諧。它所理解的區別是等級制度上的區別,他理想的社會狀態是等級制度不被破壞,大家都能在等級體系中安于自己的名分從而達到和諧相處;反對取消等級的混同。因而作為一位優秀的領導者須有“和而不同”的君子風度,銳氣藏于胸,和氣浮于臉,才氣現于事,義氣示于人。只有講團結而不相互勾結,講黨性而不搞派性,才能真正構建團隊的和諧。
和而不同是與人和睦相處而又不盲從茍同。為政者只有掌握了這種和而不同的尺度,才能在執政中處理好各種人際、君民、分配、外交等關系。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孔子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人際關系才能和諧。在處理君民關系上,孔子認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17]這樣,社會民心不會渙散,君民關系才能和諧。在處理分配關系上,孔子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18]這樣,政權才能穩固,國家不會傾覆。在處理外交關系上,孔子建議“近者悅,遠者來。”“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19]“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20]
只有把握住和而不同的尺度,為政者才能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才能完成行義達道的理想。所以說,和而不同是為政的尺度。
6.勤政廉政——為政之本
勤政廉政是為政的根本。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就是說處理政事要身處官位而不能厭倦,執行君主的政令要忠誠而不能打折扣。在孔子看來,為政者要有敬業之心,為政者所存諸心,要表里如一,所行之事, 要始終如一。為政者只有誠心愛民,盡職盡責,開拓進取,艱苦奮斗,克難攻堅,忠心為業,即勤政,才能有所作為。此外,孔子還強調為政者要做好百姓的榜樣,“先之,勞之”,這樣百姓就會在為政者的帶領下更加辛勤勞動。
孔子主張為政者既要勤政更要廉政,強調為政者要廉潔自律。因為為政者掌管一方權柄,眼前往往充滿了各種誘惑,如果稍加放縱,對自己管束不嚴,就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只根據利益來行事,會招來很多怨恨;而且還不只是怨恨,有可能違法亂紀,終至不可收拾。他主張為政者要重義輕利,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他還主張為政者要淡泊名利,施行仁義之道,“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子夏做莒父的長官,詢問治政之事。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21]為政者只有正確使用權力,自覺做到不濫用權,時刻做到自省、自警、自律,才能抵住各種誘惑,始終保持清正廉潔。所以說,勤政廉政是為政的根本。
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深遠影響
雖然孔子個人的從政經歷并不輝煌,但他始終胸懷安定天下的政治韜略,“為政以德”思想是他政治韜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政者的道德水準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平。正是在為政者道德修養的影響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養成了尊老愛幼、勤勞勇敢、誠實善良、寬人律己等優良品格,從這一點上看,孔子 “為政以德”思想功不可沒。孔子主張為政者應有的政治品質有好學、為民、勤政、廉政等,自古以來對從政者政治品質的形成產生過巨大的作用。同時,歷代執政者捧孔子 “為政以德”思想為經典并依此而治國理政,從而增強了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張燕嬰譯著,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259,267,179,180,189,193,174,4,306,83,176,20,291,241,287,237,188,250,8,250,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