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導學案設計及應用
作者: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太平小學 蔡淑琴
發布時間:2015-10-14 11:40: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導學案是近年來國內興起的一種備課方法和教學程序,在包括小學數學在內的各年級和學科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利用導學案教學,不僅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能夠使師生明確每節課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1.精心設計問題,充分發揮導學案作用。
問題是導學案導學功能的重要載體,精心合理的問題設計,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有效開展探究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設計的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開放性,以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欲望。如在學習“連加連減應用題”時,在自主探索環節中,設計“購物”的情景:元元和媽媽一起去逛商場,元元看上了一雙價格為45元的鞋子,媽媽看上了一頂價格為50元的帽子,開好發票后,到柜臺付款,媽媽的錢包里共有300元,想一想,媽媽會怎樣付款呢?通過設計與生活情境相關的、開放性的問題,不僅能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還能避免諸如“付款后媽媽還剩下多少錢”等傳統的固定式問題對學生思維的禁錮,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其次,問題的設計應有一定的層次性。通過逐步加深的層次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認知問題,掌握知識,使學生明白只有詳細地了解課本知識,并加以思考,才能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在學習“年、月、日”時,在“記住各月天數”的環節中,設計提示方法:(1)仔細看課本中介紹記各月天數的方法;(2)自己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或在網上查記住各月天數的方法;(3)看一看老師的方法:只記四個小月(4、6、9、11月);七個大月,七前單數七的方法;(4)記生日:英英的生日是四月最后一天,她的生日是4月( )日?方方的生日是9月1日的前一天,他的生日是8月( )日?通過問題設計,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查資料等手段進行記憶,不僅可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在學習過程中還可鍛煉學生的閱讀、記憶、總結、應用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注重細節設計,提高導學案質量。
由于年齡小,學生智力發育尚未成熟,自學能力有限,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加之數學本身的特點,重難點的自學有一定的難度,而由于學習中的重難點通常又是關鍵點,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更應當著重注意課時學習中重難點的細節問題,提高導學案的質量。如在學習“找規律”時,本課時的重點應當是“找”的過程,而不是規律的應用,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圍繞學生的親身體驗,以免偏離教學重點。如桌子上擺放的小球顏色依次是白、白、紫、紫、綠、綠、紅、紅,積木的擺放依次是方形、圓形、方形、圓形,用看一看、擺一擺等方法,找找看有什么規律。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尋找到規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對規律進行運用。
3.合理把握時機,引導學生討論探究。
在運用導學案時,由于一般會使用固有的模板,如在內容設計中,主要有預習題、探究題、鞏固題、拓展題及檢測題。由于題目較多,加之小學生好動愛玩,容易使學生在使用導學案時出現急于做題、淺嘗輒止的現象,缺乏深入的思考,難以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使導學案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使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問題,理解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如例題為“籃子里有18個蘋果,桌子上有3個盤子,把蘋果平均放在盤子中該怎樣放”,在學生完成這一問題后,進一步出示例題“籃子里有18個蘋果,媽媽又買來了6個,平均放在6個盤子中應該怎樣放”、“籃子里有18個蘋果,大家吃掉了9個,剩余的3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讓學生比較出示的例題與原題的區別,引導學生對“加”、“減”進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總數”、“剩余”等概念。
導學案著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體現了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理念,對于指導學生預習、提高課堂效率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其也存在著預設過多、課堂環節多等不足。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需注意把握一定的策略,避免導學案運用中的誤區,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