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的教學策略
作者:陜西省米脂縣東街小學 張 彥
發布時間:2015-10-14 11:13: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的策略,主要以語文教學中的師生為共同主體,以師生互動交流為指向,為了增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且突出強調學生的“學”的策略。這一策略的制訂和應用,主要是為了完成學生、教師、教材編者與學習內容四者之間的“視域融合”,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整體水平的目的。因此,“視域融合”教學策略在行動規范及方式的選擇上,就必須要遵循課堂教學,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了。一、動力調節策略
實施動力調節策略,主要是為了拓展學生的期待視野。在語文教學中,往往通過學生與學習內容、師生或生生之間的“視域融合”完成對學習內容意義的理解和構建。而由于這種“視域融合”自身的動態性和關聯性特點,不僅使得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期待視野,還使得學生成為了這種多維而復雜融合關系的“中轉站”和“終點站”。而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即是教學的動力問題,這正是學生與學習內容所呈現的不同視域間產生的矛盾。因此,可以說,語文教學中的學習活動,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為基礎,在學生特定的接受動機的支配下和接受心境影響下完成的。
二、實施意義生成策略,把握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的意義與學生與學習內容“視域融合”的角度有著直接聯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內容在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占主體地位。學習內容的召喚結構往往通過其內容、形式與意義反映出來,作為一種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結構,它亟待學生去補充、想象或進行再創造。也正是由于學生對文木意義的理解與建構,實現了學習內容的教學憑借意義,同時召喚結構理論也為學習的創造性與個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由此可見,把握學習內容的召喚結構,是將學習內容具體化、現實化的過程。應用在教學中,我們在制訂綱領時應充分考慮學習內容自身的特征和教學目標,以其為大綱編織出一張多樣化、個性化的開放教學網,依托學生期待視野的差異性,賦予學生更多的構建學習內容意義、教學意義的權利,真正地實現個性化、創造性學習。
三、實施人際交往策略,增進師生的對話交流
1.消除阻力,培養對話意識。
師生對話意識的培養,往往由于阻力出自于教師而使得教師成為了關鍵所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的“師道尊嚴”所致,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對話能力薄弱和實際操作方法的缺失。語文教師對話意識的培養,不僅對改變教學觀念有著直接影響,更是其改變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對話意識的培養,應當以“平等”與“尊重”為核心,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并且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將學生真正視為“學習的主人”。
2.以學定教,促進多向交流。
師生對話的前提是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便成為了師生對話的展開與深入推進的關鍵所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或者說,實現對話教學的關鍵便是學習方式轉變,若教學方式變,就無法將語文教學改革的理念落到實處。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的改革要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而“自主相對于他主、合作相對于個體、探究相對于接受”這一傳統學習方式的轉變,其關鍵就在與由教向學的轉變。也就是說,由“教”向“學”的策略轉移,即以學生的體驗、參與、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建立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
3.依標扣本,把握價值導向。
將師生對話放在一個民主平等,自由開放的空間內進行。在教學中,學生們由于學習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常出現認知上的偏離和價值上的偏離。這就需要教師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和學習內容的價值取向對其予以正確引導。而教學的價值指向往往集中體現在教學中師生對話的話題內容展開對話,學習內容的價值導向則主要以學習內容理解過程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引為主要體現內容。因此,正確把握教學的價值導向和學習內容的價值導向,不僅是師生對話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衡量師生對話實效性的重要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