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寫話教學重在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可見,小學生寫話教學和作文一樣,要求學生有來源于對生活的感受、體驗、思考與表達,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通順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心”,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寫作的源泉。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現就筆者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淺知拙見歸納如下: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學生創設寫作的實踐平臺

如在綜合實踐“今天我當家”這一活動中,同學們個個表現出“小大人”般的成熟,積極投身于家務勞動中,用他們淳樸的思想,稚嫩的雙手為父母帶去一份驚喜。有位同學寫到:媽媽不在家,我肚子餓得慌,決定自己學做飯……一不小心打碎了媽媽新買的碟子,媽媽一向對我要求很嚴,她一定又會訓我一頓,怎么辦?急得我團團轉,就在此時,媽媽回來了。可沒料到,媽媽知道真相后,沒有責怪我,她還用手撫摸著我的頭說:“寶貝兒,你真棒,能自己動手做飯啦!”這種來源于生活的寫話,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加活躍,感情更加真切,內容更加充實。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既能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在運用中增值,又能使行為習慣與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共振。

捕捉生活現象,鏈接生活情境,感悟生活真情,在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人格素質的積淀,寫話教學也因此而涌動著生命的靈性。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寫作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如下雪了,我帶學生到校園里觀察雪景。回到教室,小朋友們情不自禁地告訴老師和小伙伴:“雪是白白的”、“樹是白色的,山也是白色的”、“我們可以在雪地里做游戲,打雪仗、堆雪人……”“小朋友們感受到的雪景好美啊!要是能……”“老師,我們要把這美麗的雪景畫下來,寫下來。”小朋友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寫話。這種寫話來源于生活,所以學生的思維活動非常活躍,而且有話可寫,有情可抒,真情與個性語言在寫話中得到完美的統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語言文字賴以發展的源泉。接通生活的源頭活水,就會使原本單調的語言文字變得鮮活起來。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物可寫,消除對寫作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使他們主動寫、樂于寫。其次,教師要以多種評價手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習作完之后,可以讓學生自我評價,推薦自己的“亮點”;可以讓同學相互評價,學習他人的長處;可以在班級內“曬一曬”自己的“大作”,為他人提供借鑒。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寫作自信心,同時也能學習別人的優點,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四、此情此趣豈不美,切勿將它輕拋棄——培養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這樣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晝夜不息。”誠然,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寫真,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隨時隨地關注生活,隨時記錄自己所見所聞的好習慣,做到興之所至,信手拈來。這樣一來,不但培養了學生勤于動筆的好習慣,而且樹立了學生“我口訴我心”的作文意識,培養了學生說真話、訴真情的好習慣,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直的品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想,只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周圍的事,多看、多說、多記、多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不經意中就培植了學生“想寫”的意識,激發了學生“樂寫”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善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