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初探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大昌汗九年制學校 白耀文
發布時間:2015-10-13 17:00: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體驗無疑是最深刻的。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呢?一、課前高效備課
教師課前需要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對課標、教材、學生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和能力。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作為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不能僅僅把課堂上所學的課文稱作“語文”,真正的語文在生活中,大千世界處處皆語文。所以,不論教師還是學生,要廣泛閱讀涉獵語文課本之外的東西。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比如,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就某一部名著進行交流、探討溝通。這樣,教師開闊了視野,對教材的理解提升了高度,教學智慧會成為源頭活水,永不枯竭。同時,學生在閱讀中增長了知識,提高了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寫作水平,回歸到語文的本真狀態。
二、課堂高效教學
1.要有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在課堂上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活躍的思維會被激發,注意力也集中起來,聽課的效率自然就高。反過來想,如果老師板著臉孔高高在上,學生自然生厭,愛屋及烏就應該改成“厭”屋及烏了。所以課堂是一個輕松愉快的、溫暖和諧的、充滿希望的、平等對話的平臺。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導者,引導也。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在必要的時候進行點撥、引導。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一邊袖手旁觀,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表現,做到眼里始終有學生,尋找恰當的點撥機會。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這一課分析人物形象時,我先問一個簡單問題:“魯國取勝,誰的功勞最大?”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曹劌。我就順勢追問:“看來大家都很欣賞曹劌。那魯莊公是個怎樣的人?你怎樣評價曹劌?請大家思考。”接下來按照課前的布置,學生們進行小型的辯論,總結出人物性格特點。這樣的教學,比起干巴巴地說曹劌是個細心、謹慎、愛國又善于指揮戰斗的人效果要好得多。
3.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因此,一個師德良好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能夠尊重學生教育主體地位的教師。”一位校長如是說。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使學生真正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之中,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效率就會提高。要真正保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教師不能包辦代辦,使學生喪失主體地位,被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類型,確定采用何種方法教學。比如自讀課文可以不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邊讀邊品味,自己質疑提出問題。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自讀課文《第一次真好》,學生自讀后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有:“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能嘗試……把這些問題歸結起來,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集思廣益,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課后高效反思
課后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批判性的審視,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肯定成功之處,完善不足之處。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使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和訓練,自身的經驗也會越來越豐富,課堂駕馭能力會越來越嫻熟。因此,反思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沒有反思就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和進步。前段時間上《童趣》這一課,快下課時我問學生們:“大家覺得文言文好學嗎?”結果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我想這是學生心里真正的想法,但是我們卻經常忽略他們的心聲,依然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念來教學。《童趣》是初中階段第一篇文言文,在這一課我覺得如何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是最關鍵的。遺憾的是,這個目標顯然沒有實現。
在新課程理念和高效課堂教學觀念的引領之下,教師應該不斷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學習新觀念,想出新辦法,探索新路子,完成由“授課者”向“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研究者”的全新蛻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