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將兒童的日常生活為基礎的科學課新增到小學教育中,成為孩子們的最愛。隨著知識時代的飛速進步,知識的更新逐漸加快,科學課在小學教育的地位日益凸顯。科學知識的簡單傳授和灌輸與新課改相悖。因此,把脈低效,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具有重要意義。一、 小學科學課低效現狀剖析

1. 觀念上的偏差。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根深蒂固,上至學校領導、下至科任老師以及家長都把科學課作為小科、副科。觀念的偏差,導致了科學課教學的不規范、不嚴格,成為可有可無的一門課程,科學課教材的唯一用武之處是為孩子們提供了折飛機、做手工的原料來源。如此一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探究精神的養成等成為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出現大缺口。

2. 理念上的偏差。

中小學教育中,無不把語文、數學、英語作為三大主科,把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作為可有可無的課,思想上不重視,科學課不被重視成為必然。再者,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評價教師的教學成為主要方面,但在操作中,無不把教學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內容,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業績的主要標準。如此一來,教師要“質量”要分數的理念導致科學課上畫重點、考點,采取要學生背誦、抄寫、檢查等機械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思考、動手實驗等都成為“犧牲品”,嚴重背離了小學科學課程設置的初衷和宗旨。

3. 實驗不實。

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由于資源的欠缺,實驗器材的緊缺,更由于觀念、理念的落后,科學課中的動手實驗環節被教師的畫畫重點、背誦考點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抹殺了孩子們對科學的探究精神,減退了孩子們的學習科學的興致,創新能力、發散思維成為空話。

二、糾偏,創新課堂

1. 讓“好奇”推開科學之門。

小學生對什么都感到好奇,往往會問出樹葉怎么會是綠色的?小草冬天怎么不生長?甚至有的會問母雞下蛋、公雞怎么不下的滑稽可笑的問題,如果教師對孩子們的這些問題以一句“什么問題,與學習無關”而搪塞過去,這樣會挫傷孩子們的積極性,抹殺孩子們的求知欲望。

教學中,應把陶行知先生的“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放在心中,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把孩子們的問題作為引導孩子們走近科學、勇于探究的起點,用一雙明亮的眼睛、善思的大腦、愛動的雙手等邊思、邊看、邊實驗,引導學生不僅要多看、多思,還要多聽。

2. 讓“探究”駐足課堂。

為創新課堂,教師應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應充分體現科學課的實踐、探究的特點,讓小學科學課堂上永駐探究的足跡,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堂的亮點,成為孩子們學習的主要方式。如學習《光的組成》時,如果僅僅告訴學生陽光是復色光,學生或許當作知識點記住,應付考試也綽綽有余,可是,學生會一頭霧水,明明陽光我們看到的不是幾種顏色的混合,怎么是復色光?猶如一團迷霧縈繞于學生腦際,學生會百思不得其解。而如果讓學生用三棱鏡進行光的色散,將太陽光折射到黑板上,將會看到七種顏色。簡單的實驗,學生對太陽光是復色光的緣由會豁然開朗。

3. 讓“素養”在體驗中升華。

每節課都離不開學生的情感和體驗的交流,而培養科學素養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方面,因此,科學素養在體驗中升華是精彩課堂的點睛之筆,教師應創設情境,創設機會,給孩子提供探究、參與活動的空間和平臺,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科學素養等得到升華。如進行“燈泡亮了”的實驗,如果教師滿懷激情,學生便會充滿期待、等待成功。教師在連接了線路后,燈泡亮了,學生會一陣雀躍,歡呼聲此起彼伏。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應該以科學素養作為教學的宗旨,創設情境和活動、探究的機會,以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孩子們在科學課堂上“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促進科學素養的提升,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