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對于我們廣大教師來說并不陌生,很多教師自己主持或參與他人的課題。通過課題研究這個平臺,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師積極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觀念,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但近幾年課題研究的發展,卻不得不引人思考,課題研究步入形式化、模式化,失去了固有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一、課題界定不清

不是任何一個教學問題都稱之為課題研究,只有長期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而這個問題又被教師們反復思考、設計之后,日常的教學問題才能轉化為研究課題。比如剛入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注意力和集中力很差,有些教師就會用鼓掌、獎勵等多種方法去引起學生們的注意。但一段時間后,這些招數用盡之后,學生仍舊不能集中精力,因此教師就開始想方設法去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由原來強調學生聽,轉為引導學生聽,將“怎樣讓一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改為“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這就是一個課題。

二、課題名稱模糊

課題名稱顧名思義就是課題的名字,課題名稱至關重要,名字如果定義的不準確、不恰當,就會影響課題的質量,給研究造成障礙。忽視研究的對象、范圍,就會造成課題研究內涵不清楚,外延不確定。一個好的課題名稱應該具備三個要素:一是課題研究的對象,二是研究的內容,三是研究的方法。如《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對象是中學生、小學生還是高中生,沒有說清楚;同時教學研究范疇太大,不具體明確;研究方法太過籠統,沒有針對性。如果改成《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與探索》這樣一目了然,就很清楚了。同時我們要注意名稱用語要規范,要用簡潔明了的詞語來概述,不宜過于冗長,一些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最好不用。

三、關鍵詞語概念不清

在研究中,會重復性出現一些與課題相關的關鍵性詞語。這些詞語往往在課題中具有標志性,它關系到研究的范圍、對象、內容、方法等,但也經常被忽視。比如“學困生”這個概念。在課題“小學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中,研究者對“學困生”作了如下的定義:“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而長期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學生?!逼鋵崱皩W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識、本領、品格、方法、體質等方面存在偏離常規,智力得不到正常開發,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必須經過準確性的教育對策或醫療對策予以補救或矯治的學生。這恰恰與我們所界定的“學困生”的概念相反。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必須保持嚴謹的態度,對于“學困生”這類模糊的概念,要盡可能地在查找權威的資料之后再下定義,不能望文生義。

四、研究過程的間歇性

近幾年來,很多地區將課題研究作為教師晉升職稱不可缺少的內容,加之我們一線的教師工作繁忙,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題研究,這些原因都造成了研究的被動。不是主動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而是被動完成課題任務。不少課題有開題、結題,沒有過程,課題研究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很多教師也不是循序漸進進行反思、撰寫完成,草草地備幾節課,寫幾篇文章,把一些吃不透、想不透的理論拿來,夾生的東湊西拼,得出結論。甚至有些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收集資料,認為資料準備得多,便能表明課題研究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不注重研究過程中的反思,對問題的反思,對學情的反思。只有致力于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按照階段研究計劃,一步一步做好每個階段的課題研究活動、小結,才會為整個課題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重形式輕內容

忽視對教學實踐的關注和研究,就會導致追求形式上的花樣翻新,忽視對內在功夫的歷練,就會偏離素質教育的軌道。在各樣華麗包裝之下,課題研究失去了本色。精美的外表之下,又有多少內容是教師自己教學實踐反思所為,又有多少內容能經得起教學的驗證。如果不能為教學服務,課題研究的存在又有何價值。我們雖不是學者,但我們應用學者的風度去開創自己的每一項工作,對待課題研究亦是如此。

課題研究究竟走向何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課題研究的平臺上,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能夠真正享受思考的快樂和研究之路是任重而道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