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由于受到全球一體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涉及眾多門類的地方傳統文化陣地正在逐漸萎縮,或處在隱退的邊緣,或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針對地方傳統文化大量凋零的問題,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措施來扶持地方傳統文化,但要根本上繼承與發展民間傳統文化,則需要全民參與,特別是需要青少年的傳播和創新。與此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立足于自然環境,充分挖掘特有的資源優勢,深入現實情境,關注美術教育發展。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進行探究、學習,充分體驗樂趣,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個頗具建設性的意見是將地方傳統文化內容融入中學美術教育。筆者認為,這一整合地方文化資源與中學學科的思路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考量:

1.地方傳統文化資源中的那些部分適合引入中學美術課程?其篩選原則是什么?

2.引入的地方傳統文化,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相對獨立的藝術思維能力?

3.怎樣把引入的地方傳統文化資源轉化成有限課時的美術課程資源?

4.如何開展此類課堂活動,才能更好地實現探究性學習?

下文將對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同時就榆林傳統文化資源融入中學美術教育的操作模式進行構想,并進行闡述。

二、榆林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概況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接壤地帶,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鄂爾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榆林地處北緯38°左右,該緯度是自古以來的農牧業分界線,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錯、匯集、碰撞、交融,故形成了魅力無窮的塞上黃土高原風情文化。

1.榆林歷史遺存遺跡較多,包括聚落遺址、長城遺址、古城遺址、漢代古墓、蒙古王陵墓、明清古墓、寺廟道觀、古塔、古橋、古樓、石窟石刻、近代革命遺址等。

2.榆林的居民建筑獨居特色。如陜北窯洞的窗欞曲直交錯,長短相間,組成各種美術圖案;又如城里的富貴人家住的高屋脊大瓦房,一進兩開,穿廊虎抱,雕棱繪彩;再如大戶人家,門前樹旗桿,蹲石獅,大門水磨磚砌門樓,有照壁,二進中有月亮門,分前后院,前院是書房,會客室,后院是家眷。

3.榆林地區民間工藝品眾多,如剪紙、泥塑、布玩具、紙扎、捏面花等??梢?,榆林地區文化資源在歷史遺址遺跡、居民建筑、民間工藝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美術素材,這使得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術教學成為可能。

三、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篩選原則及其應用價值

1.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篩選原則。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也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而人所要生成對知覺事物的認識,也總是要與他以前的經驗相結合。因此,課程資源的篩選要考慮學生對課程資源的“可接收性”。具體篩選原則為:

(1)內容應積極向上,具備健康的價值導向功能;

(2)應適應學生的興趣、認知心理和日常生活經驗;

(3)應符合美術學科理論、技能規律與教學課時要求。

2.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應用價值。首先,學生對很多榆林民間美術的形式和作品比較陌生,可以說榆林民間美術具有新異性的特征,但它畢竟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可看作是新鮮卻又熟悉的文化載體。相對于完全陌生藝術題材,從榆林民間美術中汲取的課程資源能給提供學生較為熟悉的文化語境。

更為重要的是,對民間美術的評價尚未形成大范圍傾向性的結論,這無疑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自我審美意識。通過民間美術作品的個性化地詮釋,幫助學生建立具有自我意識的現代文化心態。

可見,從地方文化資源中科學篩選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可以極大拓寬美術教學內涵,更好地貫徹新課改倡導的“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這一重要理念。

四、“源→篩→境”的操作模式

新課程強調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美術學科領域中,系統地發掘地方文化資源介入美術教學是美術學科在教學中應該承擔的使命,也是美術教師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源→篩→境”的操作模式,能使當地的文化資源有效介入美術教學流程,產生地方特色鮮明的教學效果。這一模式的核心,是將傳統松散的教學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形成環環相扣的教學實踐整體。

1.發掘有源——從地方文化資源中發掘美術教學資源。

美術學科作為一門造型藝術,強調有形對象的視覺體驗。實踐操作中,學校組織美術教研組深入研究地方文化資源,重點關注有助于服務美術教學的圖形圖像資源。在上文列舉的榆林地區美術資源范疇中,適合于表現美術造型特征,可作為教學資源的對象大致有:①自然景觀,②人工景觀,③自然遺產圖形,④地方歷史文化圖形,⑤地方現當代人文圖形等。事實證明,這個過程以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歷史等為研究之本,為學校的美術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個性化、特色化的素材,是美術教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的立足點。

2.篩選有據——從美術教學資源中篩選美術課程資源。

美術教師應遵循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篩選原則,同時依據美術課程標準,盡量做到教學能始終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但不拘泥于教材,使得教學大綱與學校所在地的教學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可見,對美術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這不但是一個選擇判斷的過程,更是一次美術鑒賞的理性審視。

3.寓思于境——在美術課程資源的文化語境中構建思考空間。

在美術課程的設計中,教師應該將課程相關的社會、歷史、人文、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呈現給學生,由此可以突破單純美術課堂的思維定勢,使得美術學習與其他學科之間形成良好互聯,有益于當地文化資源在學生知識結構中的構建。在某種程度上,設立的文化語境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思考空間,這不僅能很好地激發師生創造性地拓展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還能引導學生從文化層面上認識藝術的根本原理與規律,從而形成基于自我意識表達的文化解讀。

教師作為這一模式中的主導者,須以對美術學科本質特征的把握為基礎,既能直抵藝術本源,又要具備廣博的人文素養。與此同時,教師還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將美術理論體系與本土化的藝術資源有機融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對“源→篩→境”模式的理解與駕馭能力。

五、案例

1.案例1——東漢畫像石。

榆林是我國漢畫像石的重要分布地區,而榆林的東漢畫像石又以綏德、米脂兩縣最為集中,其中僅綏德縣出土東漢畫像石就有500多塊,以其內容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雕刻藝術獨特在全國享有盛名。榆林畫像石表現的主要內容有狩獵放牧、樓閣莊園、農耕植禾、軍事征戰、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舞蹈百戲、宴飲庖廚、紀年墓志等,真實再現了東漢時期塞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風貌和民俗民風。

用途:在美術課程中講授圖案對稱、體現時代與社會藝術的內容時,可引入此。

拓展意義: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特別是在素描課中,我們往往習慣把美術教學的對象局限于用西方雕塑、日用器具等。其目的是完成造型藝術所必須完成的比例、空間、透視、材質、色彩、構圖、創作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其實,東漢畫像石的美術資源均具備這些因素。

2.案例2——大窗花剪紙。

榆林民間婚姻習俗中,必用大紅大綠的窗花裝飾洞房,除了具有營造喜慶氛圍的作用外,也有夸耀門第的意思。大窗花是方、圓或菱形的復雜交匯圖案,一般是位于門窗上半部,分中心、中間、邊沿三個部分。①中心部分多為一個圖案,如葫蘆、牡丹花、雙喜字、太極圖等;或獨立,或與中間部分相呼應。②中間部分是2~8個兩兩相對的剪紙組合而成,如魚與蓮、鳥與花、鷹與兔、蛇與兔等。③邊沿部分一般是富貴紋、波浪紋等連接而成的花邊,看似獨立的花邊,實則與整幅剪紙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整幅剪紙的構成圖案是十分考究的。民間有“遠看是朵花,近看有說法”之稱。也就是說,大窗花豐富的內容并不是無緣無故的拼湊,而是講究布局聯系和映照關系的,并伴有民間順口溜來表達美好的祝福。如“金魚戲蓮花,夫妻結得好緣法”、“石榴賽牡丹,女兒生下一普灘”。

用途:在美術課程中講授民間藝術、體現民風、民俗和藝術創作的相互作用時,可引入此。

拓展意義: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特別是意象藝術中,我們往往習慣把美術教學的對象局限于用中西方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其目的是闡述“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化表達”這一命題。其實,大窗花剪紙直抒胸臆,于純真中見真性情。作為想象的藝術,它更強調意象,并不拘于形似,得意忘形,更顯自然的神韻。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同樣具備意象藝術的特點。

實踐證明,榆林當地文化資源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其多元的風格和極具張力的表現,映射了本土文化中獨特的審美體驗及審美情趣?!俺浞职l掘美術教學資源——從中篩選美術課程資源——設立文化語境進行藝術思考”的操作模式,不僅能很好地激發教師創造性地拓展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還能引導學生從文化層面上深入探究藝術的內涵,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價值。同時,這對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積極作用。